30期基金通訊 — 基金論壇及社會資本動力獎頒獎禮2018專輯
專題論壇 — 社會資本 — 連結各界力量 共建更美好社區
![]() |
香港面對人口老化、住屋短缺、家庭結構改變、青少年發展需要等眾多複雜的社會議題,傳統服務模式及社會資本建立模式如何凹凸互補,才能更有效迴應這些社區需要?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基金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以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在論壇上分別論及現時社會面對的挑戰,及一起探討如何善用社會資本以共建更美好的社區。
地區為本 靈活迴應
![]() |
羅致光博士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根據政府統計處在2017年的估算,到2041年本港85歲或以上長者的數目將會達到51萬8千人,即2016年的三倍,意味著未來40年,未計算現有短缺,我們需興建多達1200間資助安老院才能滿足需求。如何「千方百計、寸土必爭」,興建速度似乎也難以追上需求;服務人手亦難以大量增加去配合需求。羅致光博士表示:「單靠傳統服務應對社會挑戰並不能持續發展。在社區及鄰舍層面上,仍有大量資源可被開發,這些正是我們的社會資本。如何好好善用,需各界一起深思。」
![]() |
林正財醫生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主席
林正財醫生亦指出:「發展由下而上的社會資本,最能切合區情,迴應社區需要。」社會急速發展,社會服務亦變得專業及專門化,惟同時帶來不少限制,難以適時解決社區問題。過往不少基金資助計劃,正是利用社區內獨特的資本(例如訓練街坊成為樓長,關心鄰舍需要;推動學校開放校園支援有需要家庭等)為社區提供即時支援,「地區持份者最瞭解社區需要,不妨多運用他們的創意,以社區為本的思維找出解決方案,彌補規範化服務的限制。」
![]() |
蔡海偉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
蔡海偉以社聯推行的「社會共享房屋計劃」為例,引證跨界別協作正可善用社會資本,解決居民的燃眉之急。「我們牽頭之後,民、商、官及不同機構都迅速和應,出錢出力。各方能一拍即合,建基於大家對社會問題的共同關注及承擔,亦需要大家對各自不同角色的理解,互相信任。」他喜見入住家庭慢慢發展出互助互信,「計劃起動後產生骨牌效應,居民之間亦累積了社會資本,產生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 |
跨界別協作平臺 複製有效模式
一個社會資本豐厚的社會,人人互相幫助,很多 問題不需政府介入已可迎刃而解。在幼兒服務、居家安老、新邨適應、照顧者支援等各項需求都非常殷切的環境中,如何發揮社區力量,支援有需要人士?
羅致光博士認為政府可以擔當推動角色,提供資源 以及在社區建立可持續的跨界別(包括市民、社區組織、政府代表和地區持份者)協作平臺,共謀良方,各展所長,善用社會資本以迴應社區的需要。他並以商界術語比喻:「基金撥款讓一些創新、具試驗性質但能針對社區需要的計劃Start Up,經過實證有成效之後政府可以把該模式Scale Up,嘗試複製到其他地區。」
蔡海偉表示,社聯一直致力建立一個跨界別協作平臺,連結基層組織、社福機構、公營機構、商界及專業界別,推動各方展開協作。「過去十多年,更多社福機構透過『商界展關懷』計劃,掌握與商界及專業界別合作的竅門及重要性。同樣,商界亦明白其角色,令合作關係更平等及持久。」
跨部門合作 善用社會資本
林正財醫生表示除了基金資助的計劃,亦希望未來有更多政府部門能應用社會資本去解決 社會問題,一起推動跨界別協作和地區為本這兩個元素。「社會問題日新月異,各區的區情亦有所不同,服務必須更有彈性、更貼地。故此長遠而言,社會資本不只是解決社區需要的良方,更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 |
陳淑薇
商業電臺主席特別顧問
論壇主持、商業電臺主席特別顧問、社會資本摯友 陳淑薇總結時,建議大家由自身做起,各界別積極貢獻所長,由下而上建立社會資本。
專題論壇完結後,基金就不同議題安排了六場專題討論,由不同界別的講者與來賓作更深入討論,集思廣益。(請按專題討論一、專題討論二、專題討論三、專題討論四、專題討論五及專題討論六,瀏覽各場精彩內容。)
按此瀏覽更多論壇照片。
*嘉賓發言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基金立場。內文按嘉賓發言次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