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期基金通訊 — 基金論壇及社會資本動力獎頒獎禮2018專輯
專題討論二 - 繁榮鬧市 健康心靈
![]() |
香港生活節奏緊迫,容易對個人健康帶來不良影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的定義,「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如何利用社會資本在社區推動「身心社靈」全人健康,讓個人及社會健康發展是這節討論的課題。
社會資本 健康關鍵
講者一致認為「身心社靈」四大範疇互相影響,提倡「社」(即「社交」)、「社會網路」這些社會資本重要元素,是提升精神健康以至全人健康的一個重要介入點。
![]() |
陳濬靈博士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博士贊同「社」的重要,他指出香港約有五百個臨床心理學家,並不足以應付人口需要:「華人社會受儒家思想影響,講求關係。自古以來,大家都以『關係』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現代潮語亦有『識人好過識字』,這些正是我們今日討論的『社會資本』。」
發掘地區領袖 跨界別協作
![]() |
趙漢文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總幹事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於2012年起推行基金計劃「『家』陪同心」,結連了「社、醫、福」界別以推動東區成為精神健康社區。總幹事趙漢文分享計劃成果時表示,要發揮社會資本的力量,需要發掘地區領袖並讓計劃紮根:「計劃成功發掘潛藏社區的居民及病人組織領袖,他們不但有心,更為計劃提供聚腳點。我們提供培訓,讓他們消除誤解,認識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並進一步參與,最後更會自發推動網路,因為他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社區會變得更好。」
![]() |
黃敏櫻
醫院管理局港島東醫院聯網(社區服務)榮譽顧問、社會資本摯友
港島東醫院聯網是「『家』陪同心」計劃的協作夥伴,醫院管理局港島東醫院聯網(社區服務)榮譽顧問、社會資本摯友黃敏櫻致力提倡及推動專業人士走入社區。「由於醫管局資源有限,其重點很自然會放在醫治上,但我們相信病人在每個階段需要不同界別的支援,所以我們除了有醫療專家,亦引入社福專業等。社會資本計劃正正提供了平臺,讓專業界別之間互相合作及建立互信,並各自發揮所長協助病人。」
![]() |
徐敏姿
怡和集團思健行政總監
怡和集團思健行政總監徐敏姿亦相信精神健康需要各界共同關注:「人生花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上,如果員工精神不健康,會直接影響工作表現。怡和集團在香港大概有七萬名同事,我們成立了思健這個組織,在公司內部進行推廣,讓僱員學習精神健康的知識,亦鼓勵他們將精神健康的資訊和知識帶回家庭及社區。」
![]() |
陳崇一醫生
基金評審及評估小組委員會副主席
改變文化 拆墻松縛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評審及評估小組委員會副主席陳崇一醫生套用「80/20法則」,強調社會資本對治療的重要:「醫一個病,百分之二十靠專業醫護人員提供服務,另外百分之八十屬於社會資本範疇,即親友的關心及同路人的分享等。」他指出,要達至身心社靈健康,不可單靠一個專業,實有賴跨界別的協作。因此,透過提倡社會資本,推動各界互助互信、發揮優勢、聚焦資源,倡導文化改變,為僵化的制度「拆墻松縛」,都有助建立健康心靈及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