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期基金通訊 — 基金論壇及社會資本動力獎頒獎禮2018專輯
專題討論五 - 源源不絕的社會資本
![]() |
現今社會的議題眾多且環環緊扣,不能單靠政府或單一專業去解決,持份者必須通力合作,找出可行方案,並調配資源執行解決方法。來自政府、專業界別、社福機構及私營基金的講者,分享了不同界別如何透過跨界別協作平互惠互利,善用資源為社區對癥下藥,帶來源源不絕的社會資本。
牽頭單位成關鍵
![]() |
葉小明
社會福利署觀塘區福利專員
社會福利署觀塘區福利專員葉小明,分享協助安達臣道新屋邨居民適應新環境的經驗,帶出社區中有牽頭單位提供有效的跨部門、跨界別協作平臺的重要性。「遷入安達臣道的新居民,大部分是社會網路較弱的長者及新來港家庭,因此儘早主動及貼地幫助居民融入新社區更為重要。我們一方面策略性地透個房屋署的入夥簡介會接觸居民,建立互助網路;另一方面有組織地邀請區內的社福機構一起交換資訊,協調大家所提供的服務,做到資源整合,對癥下藥。」她又指出公共資源有限,但社會資本無限,「安達臣模式」引證了民商官跨界別協作,能發揮協同效應,有效支援居民。另外,社區投資共享基金亦會把支援新屋邨居民的工作常規化,讓有效的模式持續發揮果效。
![]() |
陳念德
香港醫學會會董、社會資本摯友
香港醫學會會董、社會資本摯友陳念德醫生,分享了香港醫學會參與基金資助的「社區健康醫學堂」計劃,透過醫社合作,讓醫護界的專業人士走入社區關懷長者。「我們並不熟悉社區,也缺乏接觸服務對象的渠道。計劃搭建的平臺讓我們連繫到熟悉社區的夥伴,彼此凹凸互補,使我們可運用專業才能,適切迴應社區需要。」他說,物色協作夥伴除要理念相同,亦需重視持久合作,才可令社會資本持續發展。
![]() |
李敬恩
李國賢基金會董事局
李國賢基金會董事局成員李敬恩,分享了該基金會現時的資助計劃範疇(長者及基層兒童),分別透過運動及幼兒遊戲小組,連繫長者和基層家庭。「我們喜見服務使用者之間,連結出互助網路。更令我們欣慰的是,曾受我們資助的機構都很樂於與新申請的機構分享推行經驗,無形中機構與機構之間亦建立了互助互惠的關係,產生更豐富的社會資本。」
協作平臺 整合資源
![]() |
陳翠瓊博士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翠瓊博士,以香港婦女中心協會借用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舉辦照顧者咖啡室為例,指出跨界別、跨機構協作可由小做起,只要勇敢踏出第一步,主動向外尋求資源,自然會發掘出源源不絕的社會資本。她亦分享了她有份參與的「香港頤年慈善基金網路」的目的及發展 — 該網路由支援本港安老項目的私人基金會組成,提供了獨特的協作平臺,讓不同基金會交流資訊,協調撥款資助的範疇,避免資源重疊,甚至聯合資助某些計劃。
![]() |
李玉芝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總結: 「要建立源源不絕的社會資本, 需有牽頭單位提供有效平臺,以連結不同界別,並可以整合社區資源。此外,亦可考慮複製有效的社會資本發展模式到不同社區。在推動跨界別協作時,不同界別要加強溝通,建立共同目標和語言,這有助達至持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