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期基金通訊 — 基金論壇及社會資本動力獎頒獎禮
「社區好幫手」行動日-鯉魚門邨、啟晴及德朗邨、彩虹邨
人情味無處不在!
樓長,表面上只是居住在某屋邨樓層的平凡街坊,但他們背後卻肩負著一份非凡任務 — 擔任樓層的「線人」,四出關顧大廈內每家每戶的需要,穿針引線連結街坊,編織社區的互助網路。居民有需要時,樓長更能「一呼百應」,號召街坊或其他專業人士幫忙,發揚鄰里守望相助精神。
論壇當天(即2016年11月26日),十個在全港不同屋邨推行樓長策略的計劃團隊,聯同各協作夥伴響應「社區好幫手」行動日,實踐「互助、互信、互動」的精神,在所服務的屋邨進行不同形式的互助活動,鼓勵居民藉此互相認識及幫助,建立社會資本!
觀塘鯉魚門邨
鯉‧生意興隆旺‧好鄰網
推行機構:香港中國婦女會李樹培夫人啟知中心
計劃簡介:鯉魚門邨共有五座,頭四座分別於2002年及2007年入夥,而第五座鯉旺樓則於2016年入夥。計劃運用「房、福、社」模式,旨在成立跨界別平臺支援居民,協助新入夥的第五座居民融入新社區,建立鄰里支援網路,例如︰在新居民入夥時,設定搬遷服務諮詢站、舉辦社區導向日,協助居民儘快融入社區;孕育「樓層細胞小組」,強化鄰里互助能力;舉行每月分享會及探訪服務,關懷有需要的居民等。
![]() 義工們群策群力,把探訪活動的禮物包入好。 |
![]() 居民見到長者義工來探訪特別開懷,大家聊得很投契。 |
![]() 「你幫我、我幫你」,令社區 更添人情味就是這樣簡單! |
參加計劃後有機會去探訪,認識了不同種族和階層的街坊,擴濶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其實大家不妨行多一步,開放自己,只要面上多點笑容已可以,社區將變得更和諧共融。 |
![]() 行多一步,開放自己 |
九龍城啟晴邨及德朗邨
「助鄰有『里』心」計劃
推行機構:保良局溫林美賢耆暉中心
計劃簡介:九龍城啟晴邨及德朗邨於2013年入夥。居民遷入新社區往往要面對環境改變及重建鄰里網路的壓力。「助鄰有『里』心」計劃正是針對新遷入啟德發展區的長者及有需要家庭,集結「官、社、商、民、校」的跨界別力量,加強照顧區內長者及有需要家庭。計劃亦透過多元化的互助項目,建立居民之間跨階層及跨代的互助支援網路,從而建立社區歸屬感及提升社區能力。
![]() 長者的親和力,正是連繫街坊的重要社會資本。 |
![]() 「來!讓我幫你掛上名牌吧!」 玩遊戲時大家不忘互助。 |
![]() 「拍拍膊頭揮揮手」不只是體操的 招式,也可用來在社區中打破隔閡。 |
我生病時中心的義工曾幫助我,到我康復了便參加計劃做義工,經常在這兩條邨探訪居民。我因此認識多了很多人,大家碰面時你問候我,我問候你,互相關心,很快樂啊! |
![]() 互相關心,大家開心 |
黃大仙彩虹邨
喜安心
推行機構: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彩虹長者綜合服務中心
計劃簡介:計劃以身心健康為介入點,透過聯繫互委會、長者中心及地區組織,針對長者和護老者的需要,積極在邨內舉辦各類型以健康為主題的活動;又招募社區人士,甚至長者及護老者成為「睦鄰好幫手」或「樓長」,關心左鄰右里,成功透過樓長製爲彩虹邨和富山邨建立出長者鄰里支援網路。計劃在聯繫商界協作方面尤為突出,與多家企業緊密協作,善用商界的人力資源和專長,合辦一系列關注長者健康需要的活動,更夥拍長者樓長探訪有需要的長者家庭。
![]() 活動當日非常熱鬧,整個平臺擠滿人。這個教人用舊衫做環保袋的攤位,非常受歡迎。 |
![]() 義工自製的咖哩魚蛋和芝麻糕,老友記吃得很滋味。 |
![]() 時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先生、基金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社會資本摯友安德尊先生和一眾嘉賓到來參與,和街坊一起做快樂七式操。 |
參與計劃後樓上樓下街坊我都認識,多了很多朋友,大家像一家人一樣。我現時70多歲,如我80歲仍有活力,一定會繼續服務社會。 |
![]() 80歲仍會服務社會 |
想知道其他屋邨有什麼互助行動?請瀏覽 利東邨、觀龍樓、葵盛邨及良景邨、祥龍圍邨、太和邨、天晴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