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社会资本理论介绍
社会资本主要理论
在学术界中,着名的社会资本理论学者主要包括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丶詹姆斯·科尔曼 (James Coleman) 丶罗伯特·普特南 (Robert Putnam) 及林南 (Nan Lin)。当中,皮埃尔·布迪厄丶詹姆斯·科尔曼及林南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个人层面的社会资本,而罗伯特·普特南则从社会层面出发。但四位学者的理论均提及个人层面与社会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
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的理论:资本理论 (Theory of Capital)
皮埃尔·布迪厄 (Bourdieu, 1977, 1986, 1990) 的主要研究范畴是有关社会阶级丶地位及权力关系的再生产 (Reproduction),当中涉及三项不同形式的资本,包括经济丶文化及社会资本。在布迪厄看来,阶级再生产不仅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亦可以透过社会阶级互动关系(即社会资本)及文化知识(即文化资本)的传承过程来分析阐明 (Bourdieu, 1986; Bourdieu & Wacquant, 1992)。
根据布迪厄的说法,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人们对共同制度的熟悉程度和认可的关系网络密切相关(Bourdieu, 1986, p. 249)。布迪厄指出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取决于他能有效动员的网络连系的规模和所拥有的经济或文化资本 (Bourdieu, 1986)。布迪厄 (Bourdieu, 1984) 亦指出,文化资本在不同群体中有不同分布,与阶级差异直接有关。当中,布迪厄 (Bourdieu, 1977, 1986, 1990) 和克鲁克 (Crook, 1997) 都表示教育可以影响文化实践,通过正规及非正规(例如父母的教导)教育,不同阶级人士获得不同类型及层次的文化资本。例如:上大学的人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古典音乐;支配阶级能够将其文化资本(例如高级举止和生活方式)传递给子女等。通过此文化资本的传递,社会的阶级关系(即社会资本)得以再生产,其经济资本亦能得以维系。
有些学者 (Alexander, 1996; Jenkins, 1992) 认为,布迪厄的理论是还原主义 (Reductionism),因为它把经济资本视作所有其他资本的最终来源和交换形式。另外,戈德索普 (Goldthorpe, 1996) 亦指出布迪厄把人类所有行为都归因于利益关系。施华兹 (Schuller, 2001, p. 12) 指出此导向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在这种导向下,所有社会资本的累积最终都会造成社会阶级化与不平等。
詹姆斯·科尔曼 (James Coleman) 的理论:理性选择 (Rational Choice)
科尔曼 (Coleman, 1988, 1990) 与布迪厄的理论相似,也将社会资本视为一种个人资产和集体资源。但与布迪厄不同的是,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结构模式,并在特定环境中促进个体活动,从而获得利益 (Coleman, 1990)。而人们为了能在活动中获利,便会透过彼此互动,进行资源交换和转移。这些互动的社会关系便构成了社会资本的基础。
此外,社会资本还具有生产性,即社会资本具有明确的工具性目的 (Instrumental purpose),个人可运用社会资本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因此,社会资本必然在社会出现,并嵌入于社会结构中。正如科尔曼所言,社会资本是指社会关系结构中的资源,包括人际关系和机构联系(例如家庭丶学校丶工作和社区环境)。人们通过这种互动的社会关系或网络,来获取各种政治丶经济信息及资源,以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因此,拥有愈多社会网络的人,其社会及经济地位亦愈高。但是,与布迪厄不同,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连结机制 (A bonding mechanism),让不同的人连结在一起,用于社会结构的整合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Coleman, 1988, 1990)。
罗伯特·普特南 (Robert Putnam) 的社会资本理论:公民面向 (Civic Perspective)
普特南 (Putnam, 1993a, 1995, 2000) 采纳了科尔曼提出的理论原则,并扩展到从政治学角度分析社会层面的社会资本。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徵,例如网络丶规范和信任,它们有助于人们采取行动与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 (Putnam, 1993a, p. 35)。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促进人际合作的元素,并以民主社会的自愿组织 (Voluntary associations) 作为例子说明其观点的应用。他认为,自愿组织是一种公民参与 (Civil engagement) ,而这种参与能促进及增强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信任,最终产生和维持集体福祉(Collective well-being) (Putnam, 1993a, 1995)。
根据普特南的论点,自愿组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横向联系,并产生信任。这种信任带来了互惠 (Reciprocity)丶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s) 和自愿组织的发展,亦奠定了社会资本的基础。当中,信任丶互惠和自愿组织之间存在一个循环:信任产生互惠和自愿组织;而互惠和自愿组织的加强亦会产生信任 (Putnam 1993b, pp. 163-185)(图三)。同时,普特南特别将信任及其伴随的互惠与公民参与联系起来,以此作为公民社会力量的指标 (As an index of the strength of civil society)。简而言之,社会资本与社会参与(特别是通过参与自愿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对公民力量的直接评估,并且可以成为反映社会丶政治和经济繁荣的工具 (Putnam, 1993a, 1995, 2000)。但是,一些学者 (Portes, 1998; Brucker, 1999; Foley & Edwards, 1999; Swain, 2003) 认为,普特南并未有准确及清晰地分析社会资本与社会丶政治和经济繁荣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普特南亦未有讨论不同政党和自愿组织之间的冲突和内部权力结构,以及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以及国家)之间的矛盾 (Siisiäinen, 2000)。
林南 (Nan Lin) 的社会资本理论:网络导向 (Network Approach)
林南 (Lin, 2001a, 2001b) 的理论主要聚焦在关系性资产 (Relational assets), 他指出社会资本源自社会网络及社会关系之内(图四)。林南 (Lin, 2001b, p. 12) 指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而这些资源能够被使用及动员在特定目的的行动中」。林南的社会资本定义包含三种元素:(1)资源存在于社会结构中;(2)社会资源的可使用性;以及(3)应用在特定目的的行动中。林南进一步提出,有效运用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能够提升社会及经济地位;同时,社会资源的(部分)使用取决于社经地位及社会网络的运用。
有别于其他三位学者,林南将社会资本的讨论延伸至开放性的社会网络 (Open networks) (Lin, 2001a)。他指封闭性社会网络 (Closed networks,又称强连系 Strong tie) 的有效性在于维持人们的资源与合作;而开放性社会网络 (又称弱连系 Weak tie) 的用处则在于促进资源的增加及目的性行动的实践 (Lin, 2008)。其後,林南 (Lin, 2008) 亦有提及集体层面的社会资本,指组群内的内部社会资本 (Internal Social Capital) 来自成员的资源提供,并有效维持组群的团结与凝聚;外部社会资本 (External Social Capital) 则指组群外部的资源及网络,通过连结其他组群及组织来获取,但其效能需要视乎跨组群之间的连系及开放性。不过,亦有其他学者指出林南未有仔细探讨运用社会资本改善社会不平等的可能性 (Häuber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