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計劃
北區護老城市建設計劃
![]() |
![]() |
執行機構 | : |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秀群松柏社區服務中心 |
計劃推展期 | : | 2011年11月7日至2014年11月6日 |
對象 | : | 長者、護老者及社區人士 |
推行地區 | : | 北區 |
主要協作夥伴 | : | 北區醫院、鄉事委員會、互助委員會、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天平長者鄰舍中心、鳳溪公立學校鳳溪長者鄰舍中心、香港東區婦女福利會梁李秀娛長者鄰舍中心、香港明愛北區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香港宣教會白普理上水家庭中心綜合家居照顧服務 |
資助金額 | : | $1,390,000 |
目的 | : |
|
推行策略 | : |
|
![]() |
隨著本港人口老化,家庭照顧弱老的責任亦愈來愈沉重。護老者需長時間照顧長者,生活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除了缺乏私人空間和社交生活外,更會影響工作及家庭收入。若得不到適當處理及社區支援,護老者便容易出現精神困擾或健康問題。
因此,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秀群松柏社區服務中心以「社區為本、毗鄰為點」的概念,於2011年起獲基金資助,推行「北區護老城市建設計劃」,除了關顧護老者的心靈及自身需要外,亦希望提升社會資本及鄰里互助網絡,以社區居民自發的力量,全方位支援及關顧北區護老者的需要,協助他們在社區中發揮性能,攜手建構一個互助、互惠、和諧的護老城市。
突破服務框架 實踐「醫、福、社」協作
計劃以「醫、福、社」跨界別協作模式支援區內護老家庭,推動鄰里互助、敬老愛老的護老文化。區內一群志同道合的團體均認同計劃理念和願意共享資源,包括北區醫院、教會、學校、社福機構及私人醫療機構等,組成了「北區護老同盟」跨界別協作平台。各協作夥伴不但願意突破現有服務框架,善用各方優勢及專長,互相協作,更透過定期會議,共同商討及策劃,積極迴應社區護老者及長者的需要,為社區需要踏出多一步,使社區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充份體現「醫、福、社」的跨界別協作精神。「北區護老同盟」其中一位夥伴表示:「同盟建立了跨界別互助網絡平台,為北區帶來了很多跨專業及跨組織的活動,令一群志同道合的團體發展成長期合作伙伴,提升了區內的社會資本。」
體現跨界別協作效果 共譜助人樂章
醫療服務不只由醫院或診所提供,亦可在社區中出現。計劃與北區醫院合作,連續兩年推行社區防跌推廣活動。一群醫院專職同工,包括護士及物理治療師等一同到粉嶺、上水及一些鄉郊地方,為區內長者及護老者舉辦防跌講座、教授《防跌小冊子》及《防跌八步操》等,並即場為參加者進行防跌風險評估。被評為高危的長者,會即時獲轉介至北區醫院的日間中心接受跟進及治療,毋須在醫院專科預約機制內重新約期。如長者沒有人陪同覆診,計劃更轉介義工陪診,以確保有需要的長者得到治療及跟進。這種無縫、一條龍的合作模式,體現了醫社合作、突破制度規範、跨界別互助結連及共同建構社區的精神。
![]() |
計劃亦鏈接了私營的亞迪奧脊醫中心,到不同的長者中心教授長者護脊運動,並爲部份長者進行脊骨檢查,以協助消除病理誤解及提升護理知識。計劃完成後,已有長者中心主動聯繫亞迪奧合辦活動。藉著醫社合作的計劃,除了讓醫護人員走入社區,深入體會長者的實際生活狀況,了解長者的疾病與生活有何關係外,亦可讓社區團體掌握到社區資源可如何與公私營醫療機構互相配合,成為日後醫社合作模式的參考。三年來一直參與的北區醫院醫護義工都感謝基金計劃的出現,並不約而同地表示:「我們一直都希望為區內的長者做多一點事,多謝女青讓我們參與此計劃,成就了這個心願。」
為護老者加油 生命轉化激勵他人
計劃每年都會舉行護老培訓課程,邀請不同的專業人士教授護老者照顧的知識及技巧,並糾正錯誤觀念,從而提升護老者的技能及信心,更重要的是透過「同路人」的分享、經驗交流,減低照顧壓力。部份護老者更於課程完結後參與義工服務及活動,以過來人的角色關心區內其他護老者及長者,達至助人自助,激勵他人。
「無論任何景況,我都要盡心盡力照顧你.....」
李世潔(Rose)是其中一位參與計劃訓練的護老者。過去十年,她一直盡心盡力照顧著年老及記憶力衰退的媽媽,面對沉重的照顧壓力,Rose表示經常感到身心疲累,很少與外界接觸,但自從參加了訓練課程後,她學到很多新知識及技巧,對媽媽的病患多了一份了解及體諒,更重要的是從活動中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護老者,互相分享及支援,生活變得更加精彩。課程完結後,Rose還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她表示:「有能力幫助他人,是一種幸福!」Rose積極樂觀的性格,亦感染了她身邊的人。
![]() |
建構近鄰互助平台 重建獅子山下情懷
計劃分別於粉嶺華明區、上水彩園區及清河區成立了3個合作站,作為居民結網的聚腳點,並按個別地區特色、長者特性等為鄰近居民舉行不同型別的活動,如社交康樂活動、節日慶祝活動、健康講座及戶外旅行等,以發掘有需要的長者及護老者,並協助他們建立鄰里互助互信的支援網絡,促進鄰里關係及舒緩生活壓力。而義工與護老者作為「同路人」,更可讓護老經驗得以交流、分享,發揮朋輩支援互助精神及重建「獅子山下」式的鄰里互助氣氛。
「喂,你今日身體如何? 」 「有無去覆診?」
「今日血壓多少?」....
在計劃的合作站內,常聽到親切窩心的問候聲此起彼落。敏詠和雪姐的情誼就充份表現出昔日同舟共濟的鄰里關係。她們在中心做義工時認識,關係仿似一家人。在雪姐中風入院期間,敏詠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到雪姐出院後,敏詠仍不辭勞苦地推著輪椅陪她去覆診,並儘量協助她解決問題,以免獨居的雪姐產生無助感,令她非常感激。每次提及此事,敏詠總是謙虛微笑地迴應:「互相幫助嘛,當我有事可能就需要雪姐照顧我呢!」雪姐當然立即答應。原來鄰里關係就仿如家人,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雖然計劃於2014年11月已完滿結束,但「北區護老同盟」卻持續擴充套件,夥伴機構由5間增至7間。一眾協作夥伴繼續攜手推動,支援長者及護老者,將鄰里關愛及助人自助的人情味散發至北區每一個角落。
![]() |
跨界別
協作 |
醫院
|
安老服務單位
|
學校
|
教會
|
鄉事委員會
|
商戶
|
互委會
|
地區組織
|
社區人士
|
||||||
推行策略
|
組織協作夥伴 成立「北區護老同盟」,共同推動護老者及長者的服務及活動,保持與社區的接觸 |
護老知識提升 提供專業的護老知識訓練,增強護老知識和技巧,提升其照顧的信心和能力 |
建立互助平台 以「合作站」作為平台,讓護老者互相交流、分享及提供支援,建立鄰里互助的社區氣氛 |
||||||||||||
計劃成效
|
• 集結社區力量,推動跨界別、跨專業、跨代的協作網絡 • 提升護老者的護理技巧及知識、自理能力及信心,舒緩生活壓力 • 促進護老者朋輩互助之精神及居民鄰里守望相助、互相照應及關懷的社區氣氛,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
||||||||||||||
|
願 景 以社區支援護老者的需要,共建和諧互助之護老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