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二:如何量度社會資本
如何規劃社會資本發展計劃
社會資本發展計劃的實踐需要相關計劃團隊在進行計劃前及過程中仔細規劃及制定介入策略,才能在目標社區有效接觸及組織居民、鼓勵社區參與、建立互助社會網絡,促進社會資本發展並持續地發揮作用。以下將詳細介紹相關實踐知識及介入策略,協助計劃團隊籌劃和制定社會資本發展計劃。
識別社區/項目對象的需要 (Needs) 及資產 (Assets)
「需要為本」及「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 (Need-based and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制定社會資本發展計劃及有效介入策略的首要步驟是識別社區需要與評估資源/資產。需要為本的方法 (Need-based approach) 主要是以回應社區需要及解決社區問題為導向,在過程中評估、識別、分析社區需要及問題,以及尋求解決方法 (Mathie & Cunningham, 2003)。
資產為本社區發展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BCD) 的方法則強調識別及善用社區內的強項、技能、資源及網絡,促進社區能力建設和社會資本發展 (Kretzmann & McKnight, 1993)。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視每個社區都擁有其獨特的資產,而不只著眼於社區問題,並鼓勵社區成員角色轉化及發展社區能力 (Mathie & Cunningham, 2003)。在發展過程中,計劃團隊可與社區成員合作,一起識別和評估社區的資產。例如與社區成員合作建立一張社區資產表,將不同社區成員的技能、專長、社區網絡、組織及資源等詳細記錄下來,協助制定社會資本的發展策略。
不同學者均強調將兩種方法結合的重要性,並認為應同時將回應社區需要及建立社區資產作為基礎,從而更全面地促進社區成員的參與及社會資本的發展(Minkler & Wallerstein, 2012)(圖十)。
圖十:「需要為本」及「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
社區評估的關鍵步驟
社區評估是制定及推行社會資本發展計劃的關鍵過程之一(見圖十一)。計劃團隊可通過識別社區需要和資產,制定計劃目標及設計有效的介入策略 (Delgado & Humm-Delgado, 2013)。此外,計劃團隊可促進社區成員在社區評估中的參與,增加成員的參與及投入程度,讓團隊進行更全面的評估 (Clark et al., 2003)。
圖十一:社區評估的關鍵步驟
- 制定社區評估的目標
社區評估的首要步驟是制定明確的評估目標。包括確定評估的範圍、對象、所需資料及如何使用評估結果。計劃團隊亦可通過與社區成員、協作夥伴及不同持分者溝通協商,共同制定評估目標,以確保評估結果能滿足社區需要 (Vincent II, 2009)。 - 設定社區評估方法及進行數據收集
第二步是計劃團隊設定適當的社區評估方法。包括傳統的評估方法,如問卷調查、訪談、焦點小組,以及一些社區資料及報告的回顧 (Delgado & Humm-Delgado, 2013)。團隊亦可採用一些參與式及創新的評估方法,如行動研究、社區需要和資產地圖、影像發聲 (Photovoice) 及收集社區故事等,以增加社區成員及持分者的參與度。 - 數據整理及分析
計劃團隊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並採用一些分析方法,如建立社區需要和資產地圖 (Green, 2009) 及強弱危機分析方法 (Vincent II, 2009),來識別社區的優勢和挑戰。 - 報告和溝通結果
計劃團隊在取得評估結果後,可選取容易理解的方式與社區成員、合作夥伴及不同持分者進行報告和溝通。例如舉辦評估報告會議和工作坊,邀請社區成員及各持分者參與回饋。有效的溝通可以增進社區成員及各持分者對評估結果的理解,並鼓勵他們參與下一步的計劃及行動 (Bopp et al., 2000)。 - 制定行動策略及行動計劃
計劃團隊基於評估結果,與核心社區成員及合作夥伴一起制定下一步的行動策略及計劃。行動策略及計劃應包括策略焦點、可實現的目標、下一步的具體步驟以及行動時間表;行動計劃亦應具有彈性,能根據社區的變化和在實踐過程中的持續評估進行調整。
社會資本介入策略
社區組織及領袖發展
社區組織發展和社區領袖發展均是社會資本發展的核心策略 (Laverack, 2001)。計劃團體應考慮設定相關的介入策略,如發展及建立社區組織系統和推行社區領袖發展的項目,以加強社會資本發展的成效。
- 社區領袖發展
社區領袖發展是非常關鍵的策略之一,其目的在於識別具有潛能的社區成員,增強他們的技能及領導力,並協助他們建立改善社區的目標和願景 (Skinner, 2020)。具領導能力的社區領袖能夠協助計劃團隊動員社區內的資源、鼓勵其他社區成員參與、促進社區決策和合作。計劃團隊可以通過培訓和經驗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 來進一步發展社區領袖的技能和知識,在過程中強調實踐導向的學習,例如通過社區服務實踐及項目規劃,協助他們從實踐中累積經驗、鼓勵溝通和反思,讓他們更全面地學習有關社區項目規劃的知識和管理技巧 (Kirk & Shutte, 2004)。 - 發展社區組織
社區組織如地區的義工團體、居民組織和居民協會,均是推動社會資本發展的重要力量。計劃團隊除了連繫社區內現存的社區組織和促進彼此合作外,亦應該以發展社區組織作為計劃推行的策略基礎 (Laverack, 2001)。在發展社區組織過程中,計劃團隊可以發展不同社區組織的系統/元素,包括組織架構、策略、成員招募、討論及決策機制,以及不同組織之間的協作等,以促進社區成員的參與、集體合作及領袖能力發展,亦有助社區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Liberato e al., 2011; Wendel et al., 2009)。此外,計劃團體應鼓勵社區組織的包容性,確保社區內不同成員,特別是婦女、長者、青少年及其他弱勢群體,都能參與和擔當重要角色,甚至能參與組織的決策過程 (Chaskin, 2001)。
跨界別合作夥伴發展
基金多年來倡導以推動跨界別合作,作為促進社會資本發展的重要策略。這一策略旨在鼓勵社區內外不同界別的團體、組織和機構,包括地區團體、社福機構、學校、醫護組織、宗教團體、公私營企業、居民組織及政府部門等之間的合作。這種協作能夠集結各方的知識、技能和資源,以更全面和可持續的方式解決社區問題。以下兩項為跨界別合作夥伴發展的關鍵元素,計劃團隊需要加強社區內部的協調,並與外部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共同促進社會資本的可持續發展。
- 建立夥伴關係
成功的跨界別協作夥伴關係是在互相信任、彼此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共同目標和有效的協作方式來達成。計劃團隊可藉著社區評估的結果或共同關注的議題,在社區內外連結合適的團體和機構,通過一些項目合作、資源和信息分享等,發展初步的合作關係。其後嘗試探索及建立彼此的共同目標和協作機制,一步步發展成長期性的協作夥伴 (Kendall et al., 2012)。計劃團隊亦可通過成立一些組織架構和機制,如某些社區議題的委員會、協作平台或聯盟的形式,促進不同協作夥伴之間的合作。 - 發展協作能力 (Collaborative Capacity)
跨界別夥伴的協作能力需要計劃團隊與各協作夥伴通過長期合作、溝通、協調以及共同學習,一步步發展出來 (Kendall et al., 2012)。實際上,建立協作能力並不簡單,計劃團隊與各協作夥伴需要彼此信任、共同學習,並尋找可持續的協作模式。在過程中,計劃團隊與各協作夥伴或有不同的目標、期望及焦點,計劃團體需從中協調,才能有效發揮協作能力。此外,促進社區成員在協作平台中的參與、與其他界別夥伴合作應對社區需要,亦是發展可持續協作能力的重要元素 (Chaskin, 2001)。
社會資本介入模式
樓長及義工發展模式
樓長及義工發展模式是一種社區組織動員及社區領袖發展的策略,通過賦予社區成員責任和角色來促進社區參與和社會資本發展。
- 鼓勵義工參與
義工參與是鼓勵社區參與的基本介入模式。計劃團體通過招募和培訓社區成員擔任義工,以發展社區互助網絡 (Bopp et al., 2000)。在參與過程中,社區成員可以學習和發展新技能、擴展社交網絡,亦可支援社區內其他有需要的組群。義工參與是社會資本發展的基礎,不單可以增強社區能力,亦有助建立互信和合作的社會網絡。 - 發展樓長制度
樓長計劃是基金多年來推動的重要社區領袖發展模式。根據基金於2019年進行的「基金2016-2019年整體社會資本成效研究」,樓長模式已被驗證為最有效的社會資本發展模式之一。通過在公共屋邨、鄉村或舊市區樓宇大廈(包括不適切居所)發展樓長制度,樓長成為促進鄰里間互助和聯繫的重要資產。計劃團隊可鼓勵樓長擔當不同角色,如支援有需要的鄰里、組織社區活動、協助動員資源,以及成為居民與不同社區組織或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橋樑 (Skinner, 2020)。
截至2024年10月,基金已在全港不同地區資助147個樓長計劃。「樓長」的蹤影遍布全港公共屋邨、鄉村和舊市區樓宇大廈。有關基金資助樓長計劃例子可參閱基金網頁推廣活動—「一日樓長」宣傳計劃及基金通訊—《第三十七期:樓座有心人 互助有里心》。
時間銀行模式
時間銀行模式是一種建基於時間交換的社區互助系統。在系統中,社區成員通過提供自己的時間和技能,為他人提供服務或支援有需要的鄰里,並以時間作為計算單位的積分/貨幣來交換其他人或機構所提供的服務 (Cahn, 2000)。
- 時間交換
在時間銀行模式中,每個人的時間都被視為有同等價值,無論提供什麼服務,均以時間作為計算單位。這種社區互助模式可促進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動及交流。從日常生活的支援到專業技能的分享,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時間參與其中 (Cahn, 2000)。例如,社區一名義工通過探訪長者、提供陪診服務等來賺取時分,又用累積的時分兌換不同興趣班、保健講座和本地旅遊。 - 社區凝聚力的增強
時間銀行的運作促進了社區成員之間的交流、互助和互相依賴,從而增強社區凝聚力。時間銀行有助打破社會的疏離,鼓勵來自不同背景的社區成員在平等的基礎上參與及交換服務 (Seyfang, 2004)。
自2019年起,基金已資助多個具「時間銀行」發展元素的計劃,期望以該策略推動社會資本的發展及持續支援地區發展。有關基金資助「時間銀行」計劃例子,可參閱基金通訊——《第四十期:互助有「時」積分「存」情》。
社會資本發展項目主題
基金資助計劃類別
目前,基金資助計劃主要涵蓋以下七個類別:
- 兒童及家庭發展
- 青少年發展
- 長者支援及充能
- 健康關顧
- 跨代共融
- 社會共融
- 建構社區能力
特別主題
基金近年亦推動以下兩項特別主題(圖十二及圖十三):
- 「新公共租住房屋社區支援計劃」
- 「居家安老—共建認知障礙友善社區計劃」
圖十二:「新公共租住房屋社區支援計劃」
圖十二:「新公共租住房屋社區支援計劃」
圖十三:「居家安老—共建認知障礙友善社區計劃」
圖十三:「居家安老—共建認知障礙友善社區計劃」
如何實踐社會資本發展項目
社會資本發展是一個實踐過程,計劃團隊需要按實踐過程中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規劃,設計及採用合適的策略。計劃團隊亦可參考「由下而上」的方式 (Working from the Ground-up approach) ,推動社區成員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參與,發展可持續性的社會資本 (Fung et al., 2023; Goodwin & Yeung, 2013)(圖十四)。
圖十四:如何實踐社會資本發展項目
第一階段:社區接觸 (Community Engagement)
社區接觸是社會資本發展的基礎。計劃團體需要從居民的角度作為起步點,與社區成員一起識別他們所關注的社區需要和議題,促進他們的積極參與。
- 溝通與聆聽
開展社區接觸的首要步驟是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聆聽社區成員的聲音和意見。計劃團隊可將社區需要及資產的評估作為建立社區溝通渠道的起步點,以個人訪問、焦點小組討論、居民會議等方式收集社區成員及其他持分者的意見,並以評估結果作為推展下一階段的基礎 (Working from the Ground-up(WFGU), 2015)。 - 建立合作關係
計劃團隊需要與社區內不同的團體和組織,如學校、宗教組織、其他地區團體、社會服務或專業機構等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一方面藉此宣傳項目及招募社區成員,同時亦有助項目的推展。計劃團隊亦可按社區需要及策略,進一步與這些團體和組織發展成協作夥伴關係。 - 能力建設
計劃團隊可通過「樓長及義工發展模式」招募社區成員,並提供培訓和支援,強化他們參與社會資本發展的能力(見2.1.3)。計劃團隊亦可策劃不同社區活動、義工服務及社區小組,為社區成員提供不同類型的參與平台,增加他們社區參與的經驗,並促進成員間建立關係和信任 (Laverack, 2001)。
第二階段:發展社區性項目 (Developing Community Initiative(s))
在社區接觸的基礎上,第二階段著重規劃和實施具體的社區項目,以回應社區成員的需要,並加強社區內的聯繫和建立社區支援網絡。
- 規劃與目標設定
基於社區評估結果,與社區成員一起確定項目的目標與優次。計劃團隊可按社區評估結果及社區成員的特徵,組織及發展不同類型的社區小組,例如長者、婦女、青年及男士小組,並與他們一起確定共同目標、排列優次及規劃項目的策略和內容。讓社區成員參與決策過程的形式,提升他們的參與度 (Liberato et al., 2011)。 - 資源動員
動員社區內外的資源,如動員社區組織或協作夥伴協助社區項目的推展。計劃團隊可與各社區小組成員一起識別合適的社區內外資源,並協助他們連結區內的居民組織、宗教團體、商戶,以及區外的商界、專業界別組織及大專院校等,促進項目推展和發展跨界別社會資本 (Goodman et al., 1998)。 - 開展項目、監測與評估
計劃團隊按社區成員的優次,與他們合作開展不同的社區項目,例如鄰里互助、社區教育或公共健康推廣等項目。在過程中,計劃團隊應該鼓勵社區成員在不偏離計劃原本的目標和對象下,一起計劃及行動,通過會議持續與社區成員溝通,或建立一套監測和評估機制,以評估項目的進展和成效,這些都是提升社區成員參與度及鼓勵他們「當家作主」的措施 (Chaskin, 2001; Liberato et al., 2011)。
第三階段:可持續性及經驗整合 (Sustainability and Consolidation)
最後階段的目標是確保社區項目的可持續性,並將實踐過程中的經驗整合,為計劃在基金資助結束後社會資本的持續發展作準備。計劃團隊需要與社區成員及協作夥伴建立一套可持續發展的運作模式,包括資源的動員、可持續的實行方案、評估和反饋機制等 (WFGU,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