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36期基金通訊 — 守望「商」扶 結網相助
R&D信箱
時間銀行:為你的社會資本開立戶口

俗語有云「積穀防饑」,但除了金錢的儲蓄外,大家又有沒有想過儲蓄其他東西呢?今期的R&D信箱便以不同地方的「時間銀行」為例,介紹如何把你的「無形」社會資本轉化為「有形」的資產,為你或你身邊有需要的人提供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什麼是「時間銀行」?

「時間銀行」(Time Banking) 概念於1980年由美國學者埃德加•卡恩(Edgar S. Cahn)教授所提出。最初,埃德加稱「時間銀行」為「服務積分」(Service Credits),它被視為一種交換媒介,以回應由嚴重的通貨膨脹及高失業率所衍生的社會需求。埃德加希望透過「時間銀行」的運作模式為工作的價值帶來一種新的演繹 -- 勞動不分貴與賤,每個人的工作時間都是平等的,透過電腦可以把每個工作者的工作時間以同一單位 (例如小時) 記錄下來,從而作為日後交換所需服務之用1。其後,埃德加於1995年在美國註冊「美國時間銀行」(TimeBanks USA),作為美國所有「時間銀行」的聯盟組織,當中更提倡五大核心價值:資產、重新定義工作、互惠、社交網絡及尊重。

「時間銀行」與社會資本的關係

在埃德加所提出的「時間銀行」核心價值中,互惠、社交網絡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元素。而社會學家科爾曼(1988,19902)亦將社會資本視為一種個人「資產」,以及集體資源。對科爾曼而言,社會資本是存在於社會結構中,它是從關係中獲得即時或潛在的資源,並促進個人在結構內進行活動,從而獲得利益(1990)。當中,人們為了能在活動中獲得利益,他們會通過互動,以進行資源的交換和轉移。這些互動的社會關係構成了社會資本的基礎。

從以上的社會資本定義中,我們會發現社會資本本身已具一種「無形」的價值。人們可以在互信的基礎下,通過互動進行資源的交換和轉移,例如資訊交流、實質及情感上的支援等。然而,此類資源的交換和轉移是「無形」的,但如果通過「時間銀行」化為「有形」的時數 (例如義工服務時數),社會資本便可成為另類的交換媒介。更重要的是,以「社會資本」所產生的「交換媒介」不只局限於一般人認定的所謂「工作」,這「交換媒介」可推展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此更能切合不同類型人士 (例如:退休人士、學生、家庭照顧者等) 的需要。「時間銀行」為參加者提供一個凝聚的平台,在持續的連結及互助下,參與者對其社區的歸屬感亦會提升3

世界各地的「時間銀行」及其運作模式

現時,世界各地有超過 1000 個「時間銀行」組織,遍佈全球多個國家4。世界各地利用「時間銀行」及其衍生出的社會資本回應不同的社區需要。

推動地區經濟

如前所提及,美國學者埃德加最初提出「時間銀行」,是希望回應當時的社會需求。而早在「時間銀行」出現之前,「社區貨幣」或「地方貨幣」已於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興起,當時經濟危機令勞工的收入下降、失業率高企,這使人民對國際經濟系統失去信心,因此個別地區希望透過使用「社區貨幣」,讓貧窮社區的人民獲得平等及公平的資源分配及社會參與的機會。其後,不少國家及地區相繼利用「社區貨幣」或「地方貨幣」5以應對貧富問題。而「時間銀行」便是其中一種可讓有關貨幣進行正規交換的平台/系統。因此,Collom (2008)6亦稱「時間貨幣」為「平等主義的電子貨幣」。

回應人口老化挑戰

近年,不少國家及地區均面對人口高齡化的挑戰。與此同時,家庭結構也不斷變化,家人關係不再像過去那樣緊密,而照顧長者的工作無法單靠家人提供。為應對以上的轉變,部分國家除增加正規長者照顧服務外,亦嘗試以「時間銀行」回應長者在社區生活的需要,例如:

  1. 瑞士:瑞士的「時間銀行」隸屬聯邦社會保險部,它用以應對其人口高齡化的照顧需要。瑞士「時間銀行」的運作模式主要由體健的退休人士義務照顧有需要的體弱長者。參與者提供義務工作後,其服務時數便會存入社保系統的個人帳戶內,讓其在有需要時以有關時數換取相同時數的服務,例如電話慰問、搬運傢俱,或是在危急情況下陪伴入院7
  2. 日本:日本的SAWAYAKA 福祉財團於1990年代由日本法務大臣堀田力推動成立,並建立服務交換的「照護門票」系統。它是日本目前最大、最多樣性的時間銀行,營運者包括地方政府及非政府組織。更特別的是,現時最大的服務提供者是60至70歲相對年輕的長者。
  3. 中國內地:中國內地的「時間銀行」最早於上海出現,並於1999年於上海虹口區及靜安區試行「時間儲蓄」式的互助養老服務。當中不但可儲蓄時分,更可以轉讓及繼承已儲蓄的時分。近年,中國內地的「時間銀行」不但在城市 (例如:北京、上海及南京等) 出現,而且更推廣至部分農村,重點服務對象以「空巢」8長者為主。另外,部分的「時間銀行」亦有商戶及企業的參與,為參與者提供優惠,從而達到跨界別協作之果效。9

基金以「時間銀行」為社區建立支援平台

參考以上國家及地區的成功經驗,自2019年起,基金於9個社區共資助了9個有「時間銀行」發展元素的計劃,我們期望計劃發展出的社會資本能以「時間銀行」這個載體積累下來,持續支援地區發展現在以至將來的互助網絡。計劃例子包括:

  1. 「耆妙護航社區支援計劃」 (執行機構: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計劃於葵青區青衣邨和麗瑤邨建立「時間銀行」,鼓勵銀齡義工透過支援區內有需要的獨老及雙獨長者,賺取「服務時數」以換取培訓或個人/家居服務,讓長者發揮「老有所為」的精神。
  2. 「恩惠有里」 (執行機構:浸信宣道會恩禧中心有限公司):計劃於沙田瀝源邨、禾輋邨及豐和邨推行「社區時間銀行」,鼓勵居民以義工身份賺取「社區積分」以換取日常用品和支援服務 (例如:陪診、家居維修及購物等),推動居民互助互惠的關係,建立鄰里互助支援網絡。
  3. 「從 SUN 出發。融義旅情」 (執行機構:安徒生會)及「坪洲樂齡薈2.0」 (執行機構:香港傷健協會):兩個計劃分別於南丫島及坪洲建立「時間銀行」需要配對平台,推動不同年齡層及背景的島民貢獻所長,協助建立島民之間互助互惠的關係。

有關社會資本的研究其實是很有趣的課題,如有疑問,歡迎與基金秘書處研究及發展主任聯絡。下期見!

 

  1. 資料來源:https://timebanks.org/about/
  2. Coleman, James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1.
    Coleman, James S. (1990) 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Cahn, Edgar S. and Christine Gray (2015)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ime Bank Solution’ Stand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https://ssir.org/articles/entry/the_time_bank_solution
    Yuan, C.W.T., b.v. Hanrahan and J.M. Carroll (2018) ‘Is there social captial in service exchange tools?: Investigating timebanking use and social capital develop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81: 274-281.
  4.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及中國紅十字基金會。2021。《中國時間銀行發展研究報告》。中國北京:中國紅十字基金會。
  5. 「社區貨幣」或「地方貨幣」的例子:美國紐約州「綺色佳小時券」(HOUR)(http://www.ithacahours.com/)、英國布里斯托磅(Bristol Pound)(https://bristolpound.org/)、英國小鎮托特尼斯托特尼斯磅(Totnes Pound)(https://www.totnespound.org/)、墨西哥的Tláloc、台灣花園新城的「花幣」等。(資料來源:https://www.seinsights.asia/specialfeature/5065/5092)
  6. Collom, Ed (2008) ‘Engagement of the elderly in time banking: the potential for social capital generation in an aging society’ J Aging Soc Policy, 20(4), 414-36. doi: 10.1080/08959420802186282
  7. 資料來源:https://www.swissinfo.ch/eng/swiss-city-set-to-launch-elderly-care--bank-/32209234
  8. 「空巢」長者是指缺乏子女照顧的長者,他們可以是獨老或雙老。現時內地的「空巢」長者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無兒無女無老伴的長者,第二類是有子女但與其分開居住的長者,第三類是兒女遠在外地,被迫留守家中的長者。(資料來源:https://ls.chiculture.org.hk/tc/idea-aspect/434)
  9.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及中國紅十字基金會。2021。《中國時間銀行發展研究報告》。中國北京:中國紅十字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