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期基金通訊 — 守望「商」扶 結網相助
SC.Net.Net人Net事
社會資本摰友 陳翠琼博士
人情味混合咖啡香
促進公私營慈善基金合作 社會是最大贏家
從事社會服務多年的陳翠琼博士,具備豐富的前線及社福機構行政管理經驗,服務對象由青年到長者均有涉獵,可謂身經百戰。同時,她亦因倡導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推行的基金資助計劃,與基金結緣,其後更成為社會資本摯友。總結多年社會服務的經驗,她認為建立社會資本並非難事,「只要在日常生活多問一句、多行一步,這些看似舉手之勞的行為對受助人來說已是意義非凡,同時亦可讓社區的陌生人都變成彼此的守護者,社會資本便變得愈來愈豐厚。」
![]() |
談起加入社會服務的初心,陳翠琼博士笑言當初想法很簡單,就是「幫到人、學到嘢」。一路走來,工作累積了不少成果和經驗,驀然回首,她驚覺過往的工作早已盡顯社會資本的精神,「當年做長者服務時,已跟醫院合作,組織醫護上門進行家訪,讓長者及照顧者同時得到適時的支援,可說是『社醫合作』的先驅。除此以外,為了妥善開展家居安老,我們邀請了建築師及建築系學生親身去到長者的居住和生活地方,瞭解他們的實際需要,在日後的工作裡便能發揮專長,為長者設計合適的居所,亦是跨界別協作的成果。現在回想起,當年做的工作原來已一點一滴累積社會資本呢!」
陳博士雖然在2020年才獲委任為社會資本摯友,但她跟基金的淵源甚深,全因她領導的香港婦女中心協會(協會)曾推行多個基金資助計劃,她坦言當初對何謂社會資本毫無概念,「在未認識基金前,真的對社會資本不太了解,因此將勤補拙,我不斷看書和瀏覽基金網頁學習。及後協會推行的『孤單不再』— 建立可持續跨界別支援照顧者網絡計劃於2018年奪得社會資本卓越計劃獎,令我跟基金的互動和交流日增,亦使我對社會資本的理念有更透切的理解。若不是這樣,恐怕現在我有負社會資本摯友這個稱謂呢!」
![]() |
照顧者咖啡室 由奇想開始
在芸芸倡導的項目中,陳博士認為「照顧者咖啡室」最能「完美展現」社會資本。談到當初為何有此構思,她表示只是來自一頓午餐的觀察,「當日和同事吃午餐時發現午膳過後,咖啡店便水靜鵝飛,因而忽發奇想,可以善用空檔時段,借用場地設立一個聚腳點予照顧者喝喝咖啡、跟其他人聊聊天,同時提供暫託服務,讓他們可以放鬆心情。但由於中心空間有限,因此一開始時我們『膽粗粗』呈商社會褔利署商合作,借用其大埔及北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開設『照顧者咖啡室』,那時只是試驗性質,沒想到反應很好,需求殷切。及後我們陸續與不同的長者中心、青少年中心、家庭服務及教會等團體合作,至今已在多區成立了超過十間照顧者咖啡室。」
![]() |
最令陳博士感欣慰的是見證「照顧者咖啡室」參加者的轉化,「咖啡室的設立是希望提供一個平台凝聚照顧者,為她們提供一個喘息空間,但看到不少受助婦女由當初參與,到後來成為義工,主動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其他同路人,建立起屬於她們的互助支援網絡,這才是最難能可貴,更充份體現了凝聚型 (bonding)、搭橋型 (bridging)、助人自助等社會資本。現時,咖啡室已由婦女義工義務運作,看到她們滿臉開心及自信的樣子,真的很感動呢!」
![]() |
![]() |
公私合作 統合資源
陳博士現職慈善基金項目總監,主要資助長者及認知障礙症的項目。她指私人慈善基金之間近年亦贊同基金協作平台的理念,「現時多間私人基金會聯合組成了一個支持安老項目的協作平台,希望加強溝通,加深認識安老服務及其政策方向,並且互相學習、合作,產生協同效應,就如基金常說『1+1>2』。」
作為社會資本摯友,陳博士亦希望在這平台分享推行社會資本計劃的經驗,與其他界別的摯友交流合作之餘,更能促進私人/家族慈善基金與政府的溝通,互相補足。「私人基金彈性較大,可在服務上拾遺補漏,有利運用資源推行試驗計劃,總結經驗讓各方參考,使資源用得其所。」她認為不論私人慈善基金或政府,都應以服務需要為先,配以大學參與實證研究,「最重要是大家保持開放態度、互相信任及多作溝通,就能達至多方共贏。」她笑言:「大家不妨來我們的咖啡室聊聊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