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期基金通訊 — 守望「商」扶 結網相助
主題故事
「共創駿洋」鄰里互助計劃
俗語有云:「一隻手掌拍不響」,建立社會資本亦是同樣道理。基金一直推動不同界別互助互補,地區商戶是當中重要的一員。它們植根社區,有如「地頭蟲」,對區內的大小事或街坊的需要都無所不知。它們亦像「無名英雄」,一直默默守護社區,除了照顧居民衣食住行的需要外,不少商戶更發揮守望「商」扶的精神,為居民提供不同的幫忙,傳播鄰里情。
今期主題故事邀請了三個資助計劃的地區商戶夥伴,分享他們如何連結社區及協助建構鄰里支援網絡,讓人情味遍佈處處。
營商不忘「投資」社區 輕食店與駿洋同行
「社區有人情味及互信互助鄰里網絡,大家的生活質素和幸福感自然會大大提升。」在火炭工業區經營輕食店的Sam,認為作為社區一份子,做生意之餘,「投資」社區才是雙贏之道,因此他加入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沙田綜合社會服務處推行的「共創駿洋」鄰里互助計劃,成為愛心商戶,支援新入伙的駿洋邨居民,「由提供折扣給居民,到合辦社區活動,再到聘用街坊,我們與社區關係愈緊密,愈讓我感到營商的意義。」
![]() |
連結社區 由折扣開始
新落成的駿洋邨距離火炭工業區約二十分鐘步行路程,說近不近,但仍有不少店舖願意加入「共創駿洋」鄰里互助計劃,成為愛心商戶,協助居民連結社區,適應新環境,當中Sam去年初開業的輕食店正是其中一員。他的食店顧客以工業區的上班族為主,最初加入計劃為居民提供飲食折扣,主要是為了擴大客源,但認識計劃後,他了解到駿洋邨入伙時面對民生配套及設施不足的問題,才知道折扣對居民有著更大的意義。
計劃社工陳家揚(阿揚)憶述當時邨內沒有商舖及食肆,要找個地方吃頓飯都不容易,「居民的需要刻不容緩,所以我們著力連繫邨外的夥伴,希望幫助居民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剛巧火炭工業區內有很多小店,正正就是資源所在,因此我們招募它們成為愛心商戶,透過提供折扣吸引居民惠顧,帶動他們認識火炭區,提升歸屬感。」Sam亦笑言:「折扣連繫了我們與駿洋居民,也帶來不少街坊生意,我們得益不少呢!」
![]() |
投資「社區」互惠互利
駿洋邨內除了缺少店舖外,舉辦大型活動的空間亦欠奉,因此,阿Sam與計劃進一步合作,借出廚房舉行三文治製作班,從沒開過班的他自嘲自己也是「處女下海」,「雖然那天只是將日常工序示範一次,理應得心應手,但第一次辦社區活動或多或少都有點緊張,生怕街坊跟不上,因此我事前練習了數遍。但當日看到一班街坊十分投入,過程中互相幫助,由當初很『生保』到後來樂也融融,彼此分享製成品,建立起街坊情誼,我亦感到滿足不已。」他表示活動後,街坊更特意再去店舖答謝他,又不時找他閒聊,成為了朋友,「當初只是希望盡自己一點力幫助社區,讓街坊學習新技能之餘,有機會彼此認識,從沒想到自己也收獲滿滿,真是意料之外呢!」
![]() |
那次經驗促使Sam多走一步,為社區做得更多,及後他透過計劃聘用了兩名駿洋邨的居民 — 阿金和阿妙。她倆因搬家而需辭掉原有的工作,但由於她們要照顧家庭,只可於早上當兼職,所以這份工作簡直是「完美」,阿妙表示:「我們只需由早上七時半工作至下午一時,之後的時間便可照顧家人,加上這裏又十分接近駿洋邨,我們只需徒步上班,連交通開支也節省,能找到這份『絶世好工』真的有賴計劃呢!」阿金亦開心地分享她的轉變:「剛搬來時一個人也不認識,對火炭區又很陌生,既要煩惱搬遷的事,又要幫兒子轉學校,一個人面對所有事情,真的很徬徨無助。現在我不單能賺取生計幫補家庭,還跟這裡的同事成為朋友,閒時會一起去飲茶逛街、聊心事,我自己也開朗了不少,我已開始喜歡上這個新社區!」她更笑言:「我現在不時介紹街坊參與計劃,多認識火炭區這片『寶地』,自然像我一樣漸漸對這區建立歸屬感。」
![]() |
Sam坦言因地理位置較偏遠,在火炭區請人不容易,剛巧駿洋邨居民想留在區內工作,兩者正好互相配合。他很感恩遇上計劃,令他有機會參與社區,「營商固然重要,但『投資』社區,令這區的居民受惠也同樣重要。開店使我有更多空間回饋社會,但我獨力能做的事有限,配合地區特色,包括居民的參與才能有更多發揮。」
建立情誼 深化合作
回望過去一年的合作,Sam感受良多:「從沒想過原來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付出,對員工及街坊的意義那麼大,我想不只街坊對這區建立起歸屬感,我亦漸漸對這裏產生一份情。這些經驗令我更有動力把生意做好,在營商之餘多思考如何幫助社區。」
阿揚表示目前駿洋邨的生活配套已大大改善,居民亦開始適應新生活,未來希望深化與愛心商戶的合作模式,提供平台讓居民、商戶、不同界別的團體加強認識和交流,「一方面令駿洋邨的街坊知道火炭有很多值得發掘的社區資源,同時亦令火炭區的商戶融入駿洋,鞏固已建構的互助互惠網絡。」Sam表示未來會繼續參與計劃,「幫到街坊又幫到自己,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