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期基金通訊 — 逆境有限 人情無限
計劃大發現
北家「邨」情 - 寶石湖邨社區支援計劃
推行機構: |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社區發展組 |
推行地區: | 北區(上水) |
對象: | 寶石湖邨居民 |
推行時間: | 2019年8月1日至 2022年7月31日 |
計劃目標:
- 採用「社、福、商」協作模式,推動跨界別協作夥伴共同支援寶石湖邨的居民適應新社區;
- 透過建立「樓長制」和「寶石湖邨民協會」,推動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編織鄰里支援網絡;
- 培訓居民由參加者轉化為義工,建立富人情味和關愛的社區。
![]() |
寶石湖邨是位於北區的新建公共屋邨,遷入的居民主要為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鄉郊寮屋居民及公屋輪候人士。兩批居民的背景截然不同,所面對的適應問題亦不盡相同。有見及此,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社區發展組開展「北家『邨』情─寶石湖邨社區支援計劃」,希望計劃能扮演橋樑的角色,凝聚邨內居民,讓他們在陌生的新環境也能感受到暖暖的人情味。
![]() |
![]() |
![]() |
「聚」出社會資本
正所謂「萬事起頭難」,要讓來自五湖四海、素不相識的居民由冷漠陌生到孕育出街坊情並不容易。負責推行計劃的社工黃漢欣(黃Sir)認為「聚」是建立關係及網絡的起點,因此計劃提供不同活動及平台,由舉辦節慶活動、入伙宴,到開設網上平台如Whatsapp及Facebook群組等,將居民連繫起來,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以及增加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黃Sir笑言:「最初舉辦活動、成立網上平台,街坊反應冷淡。但日子有功,街坊慢慢建立關係,由陌生人變成『同邨人』。現時他們運用網上群組處理邨內事務、互相幫助,已去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由協助購物、家居維修到幫手捉賊,街坊都一呼百應。」同時,計劃亦連繫屋邨辦事處借出地方舉辦興趣班、小組活動等,讓居民除了在網上世界交流外,亦有個真正的聚腳點「聚」在一起。
以舊帶新 結伴同行
在推行此計劃前,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於不同地區亦有開展社區發展工作。但黃Sir認為每個社區都有其獨特性,不能「照板煮碗」將其他地區的經驗複製到寶石湖邨,而是要善用該邨的資本以回應社區需要。黃Sir表示寶石湖邨的居民正正就是最珍貴的資本:「不少居民以往住在鄉郊,習慣幾代同堂『同一屋簷下』、不分你我的生活,而且鄉村沒有管理處,凡事都靠居民親力親為及互相幫助。因此計劃培訓一班早期由鄉郊遷入的熱心居民成為樓長及層長,鼓勵他們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以舊帶新。」
三代住在鄉郊寮屋的樓長高大姐分享:「有次我見到一位獨居婆婆呆站在大廈入口很久,細問下發現原來她目不識丁,不懂得如何輸入大廈密碼,又不知向誰求助。幸好及時發現,否則她可能等到天黑也未能回家。」高大姐謙稱樓長只是比其他新搬來的居民「識多少少」,略盡綿力「望多眼、問多句」,幫助鄰里解決生活瑣碎事。
![]() |
同邨同心 互助互惠
計劃只會推行三年,黃Sir希望計劃像一顆種子,慢慢栽培及蘊釀居民當家作主的能力服務社區,讓寶石湖邨的支援網絡開花結果。因此,計劃積極組織不同的自務小組,例如新屋邨環境關注組、婦女互助組、長者服務組等,鼓勵居民發揮所長並推動社區居民互助。居民Dee哥是新屋邨環境關注組的成員,他憶述在疫情初期為居民「撲」漂白水的經歷:「當時人心惶惶,街坊每日都為搶購口罩及清潔用品而煩惱,所以我便四出聯絡區內相熟的店舖,希望他們能協助訂購漂白水。幸得有心商戶幫忙,為街坊提供三百多公升漂白水,以解燃眉之急。能幫到街坊,我也十分開心!」
居民自發共同處理問題固然重要,但社會資本計劃的特色更在於結合多方力量共同回應社區需要。因此計劃亦積極連繫區內不同持份者為居民提供多元的支援。例如與區內多個社會服務單位合作,轉介有需要個案;與學校和教會合辦居民活動;聯繫設計及五金材料公司為居民提供入伙裝修支援等,希望結集協作夥伴的資源及力量,建立跨界別協作平台,共同支援社區需要或回應突發事情。
計劃推行至今,黃Sir樂見居民在不同的危機中透過網絡發揮互助精神。「早前有不少住戶反映洗手間的座廁出現蟲患,居民便自發組織起來,聯絡管理處、政府部門、傳媒等跟進。他們更發動義工,逐家逐戶上門做問卷調查,以掌握蟲患的實際情況。居民的鄰里網絡及自務能力,實在超乎我們想像。盼望這種『同邨人』的精神能一直延續,計劃便可以『功成身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