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期基金通訊 — 逆境有限 人情無限
主題故事
「涌.滿新里情」鄰舍關愛計劃
裁走困局 「疫」轉人生
疫情對各行各業造成衝擊,航空業是重災區之一。東涌區內不少居民從事與航空業相關的工作,並在疫情期間遭遇被停職的命運。當中在東涌住了十多年、從事飛機餐具包裝的小美亦未能倖免,生計因而大受影響。失業期間,與其自怨自艾、望天打卦,小美參與由東安健社會服務基金推行的「涌‧滿新里情」鄰舍關愛計劃,從中發掘自己的車衣才藝,慢慢走出困局。
![]() |
學車口罩 重拾信心
小美於2020年3月收到公司有關停職的通知,起初她樂觀地以為疫情很快會過,只是小休一兩個月,沒料到疫情持續,復工無期。小美憶述:「當時除了手停口停,面臨經濟壓力之外,更慘是終日百無聊賴,開始胡思亂想。有時到街市買餸,得知不少街坊均加入失業大軍,整個社區氣氛很灰,令我更加憂心。」那時香港正經歷口罩荒,她從宣傳品得知計劃正招募一班區內婦女縫製布口罩,她想反正閒著沒事,便報名參與,學多門手藝打發時間。
小美笑言自己起初對車衣一竅不通,第一次車口罩時,手忙腳亂,既不懂控制衣車,又擔心做錯,往往很緊張用力地按住布料,結果弄到十隻手指都疼痛,連教導她們車衣的資深義工鳳群都形容她最「騰雞」。但經「師傅」鳳群及其他義工的耐心指導下,小美一步步學習,現在由選布料、做紙板、剪裁到車衣,她都能一手包辦。「失業令我失去方向及自信,所以當我第一次成功車到一個布口罩及得到『師傅』讚賞時,就像打了口強心針,感覺原來自己還有能力和價值。」
除了學曉一門新手藝外,小美坦言最大得著是結識到一班好姊妹。「這裡的婦女義工大多都跟我一樣受疫情影響而失業,彼此明白大家的處境,互相支持。漸漸地,我們由義工變成好友,閒時相約一起去買餸、食飯、行山,互訴心事,令我開懷不少。」
![]() |
惠及社區 意義重大
有見這群婦女技術逐漸成熟,中心便邀請她們大量製作布口罩送贈區內的社福機構及基層家庭。小美說:「在『師傅』鳳群帶領之下,我們前前後後做了近三千個口罩,很不簡單!但當見到左鄰右里戴著自己的成品時,自己也自然地會心微笑。」後來中心更連繫商界企業支持,資助她們製作布口罩作慈善用途。小美憶述當時與其他婦女每天輪更製作口罩,為了趕工,她們便向中心借衣車回家加班。中心亦把所得的收入撥給婦女幫補家計,小美感恩地說:「雖然不是甚麼可觀的收入,但卻是對我們能力的肯定。」
經歷過這次失業,她不但體會到「天無絶人之路」,同時亦對社區更有歸屬感,「以前日日返工放工,生活只有家庭和工作。現在更了解自己住了十幾年的社區,亦覺得幫到社區很有意義。」
![]() |
![]() |
![]() |
轉化經驗再就業 人人都是珍貴資本
由打發時間到社區送暖,再發展成工作機遇,車布口罩的路越走越寬,小美實在始料不及。但她最希望仍是疫情盡快過去,航空業回復正常,令她和一班好姊妹人人有工開。計劃高級經理黃健華(Kenny)分享:「由於東涌位置偏遠、資源有限,區內互助網絡更顯重要。疫情下,除了社福機構之間互相協調服務及共享資源外,居民的參與亦不可缺少。」Kenny認為這次經驗已產生漣漪效應,在區內播下種子,增強個人以至社區日後對抗逆境的能力。「今次計劃凝聚了鳳群、小美這群婦女,是區內珍貴的社會資本,在社區有需要時發揮及時雨的功能,慢慢滋養出互助互惠的人情味。」
疫情下.小感想
小美:「面對逆境要抱持樂觀心態,不要輕言放棄,見步行步便有新轉機,就像我現在也活得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