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期基金通訊 — 基金論壇及社會資本動力獎頒獎禮2018專輯
論壇總結
![]() |
六場專題討論完結後,各主持人兼基金委員:關則輝、丁惠芳博士、陳崇一醫生、周奕希、梁佩瑤及李玉芝,與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一起彙報各專題討論的重點和建議,以迴應不同社會議題的挑戰,並歸納出各項建立社會資本的成功因素。
![]() |
彙報完畢後,林正財醫生作最後總結,重點歸納如下:
地區為本 適時迴應需要
不同社區有不同的人口結構,各區區情獨特,規範化的服務較難精準地迴應社區需要。因此社會更需要發展由下而上產生的社會資本,以「小區」發展的模式,把最熟悉區情的社區持份者連結起來,為社區把脈,並以具創意的新思維對癥下藥,適時、靈活地迴應社區需要,彌補現有規範化服務帶來的限制。
建立可持續的跨界別協作平臺
無論政府或地區團體都可擔當推動角色,在社區建立可持續的跨界別協作平臺,連結市民、社區組織、政府代表及不同界別的地區持份者,以發揮各自所長,共謀良策,迴應社區的需要。跨界別協作夥伴結網之後,亦需營造機會,加強彼此的溝通、信任和能力,以求持久合作,建立更豐厚的社會資本。
政府轄下的不同部門亦可運用社會資本策略,例如加強跨界別協作,以地區為本的思維去應對社會議題。
實證為本 複製有效模式
計劃推行機構可建立以「實證為本」的量度、監測和評估系統,以瞭解不同的介入策略對迴應社區需要的成效。如有關策略被驗證出能有效迴應社區需要,便可複製到其他地區。
展望未來,林醫生亦以3C作結:「基金會繼續提供機會(Chance)予有創意運用地區社會資本解決地區問題的計劃去嘗試;各計劃在社區中更積極地提供平臺,連結互助網路(Connection);有成效的計劃固然值得複製去更多社區,以小區為本的計劃留在社區持續發展,都能有所貢獻(Contribu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