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9期基金通訊 — 學界總動員
社本先鋒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高級服務幹事 容永進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社區有能力 群體愿貢獻

工作信念VS社會資本 不謀而合

當了十多年社工的容永進(Raymond),笑言自己一直持守的信念與社會資本的策略有很多不謀而合的地方。他認為社工要熟悉自己所服務的社區,清楚社區有何需要和資源,相信社區有能力、群體愿貢獻。若把這些資源串連起來,就能發揮最大效用,可以幫助最多的人。因此當他構思社會資本計劃時,自自然然就應用「角色轉化」、「互助互信」、「跨界別合作」等元素。

同經歷同分享 – 葵芳愛鄰社

Raymond先後參與推行三個社會資本計劃。他表示︰「於2011年開展『愛•鄰•社』護助同行計劃,是因為當時注意到該區缺乏這類服務,故期望運用基金提供的資源,在社區建立跨階層、跨界別的互助網路,支援葵芳邨的護老者家庭。」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計劃連結了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以及葵涌醫院老齡精神科,協助轉介離院長者到相關的服務,增加對護老者的支援,同時鼓勵護老者與社區人士互相分享護老知識和技巧,發展護老者互助網路。他憶述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例子:「阿芳辭職在家照顧臥床逾十年的媽媽,甚少機會踏足社區。當她接觸計劃後,嘗試帶同媽媽一起出席聚會,認識其他同路人,不再困在家裡,她的情緒和壓力慢慢得到舒緩,亦成為計劃義工,由受助者轉化至助人者。在計劃結束後,她更和一些參加者及義工組成自務組織『葵芳愛鄰社』,與其他同路人同經歷同分享。」

協作夥伴支援 體現社會資本

Raymond在「愛•鄰•社」護助同行計劃,親身見證到護老者由身心俱疲,對社區的人事不聞不問,轉變成關心鄰里、與人分享護老資訊和技巧,達至助人自助。故他決意將護老者網路複製至葵涌安蔭邨及青衣長亨邨,成立了護老聯盟,開展「護老紅娘」社區支援網路計劃。一班來自葵芳的義工以師徒配對形式,將經驗傳承給葵涌和長亨的新手義工,以支援當區護老者家庭及體弱長者。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對於計劃的互助網路能持續發展,跨區延續至新計劃,而且在計劃完結後仍自務運作,Raymond欣慰地表示:「中心在這兩個屋邨並沒有服務地點,但爲了幫助有需要的社區,故向不同團體借用場地來開會、辦活動,這些協作夥伴的支援體現了社會資本的珍貴。」

儘管沒有固定的聚腳點,但「愛•鄰•社」和「護老紅娘」兩個計劃的義工在資助期完結後仍繼續自發地服務社區,一群核心義工相約在家中開會,有時亦會向屋邨辦事處借用地方。Raymond滿足地笑著說:「作為起動機構,最重要的是令參與者在計劃中找到歸屬感和滿足感,就如我們做社工一樣,如能適切地迴應地區需要,持續結網,即使面對硬體的限制,仍可靠著網路、協作和溝通來克服。」

結網心得 – 連繫時地人

提起跨界別協作,Raymond屈指一算,原來兩個計劃累積下來,持續合作達九個月以上的夥伴逾四十個。Raymond相信每次跨界別協作的成功經驗,都加強了他的信念:社區有能力,群體愿貢獻。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惟Raymond亦語重心長地說:「其實,我亦不是每次都能成功邀請對方成為合作伙伴。」他總結了幾點結網心得與同工分享:(一)落區結識地區團體及領袖,累積人脈網路,在有需要時便能派上用場;(二)瞭解計劃的需要和限制,物色合適的團體參與;(三)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讓對方的專長配合計劃所需,達至雙贏。

築起社區平臺 共建長者友善社區

當負責第三個社會資本計劃──「復健TEEN才」社區資源發展計劃時,Raymond笑說:「自己今次比較 『大貪』,希望連結到的學校數量足以形成一種社區氣氛,築起跨齡、跨專業的網路應對人口老化這個社會議題,促使青年人思考他們能為長者做些什麼。如這個平臺能連結更多的網路,讓不同人士各展所長,凹凸互補,貢獻社區,就會達至滾雪球效應。」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Raymond期望「復健TEEN才」計劃能連結「社、褔、醫、校」不同界別的夥伴,運用年青人的創意和跨專業合作,從下而上推動發展長者友善社區,讓不同年齡及界別的人士,共建一個能友待長者、居家安老的葵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