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期基金通訊 — 學界總動員
R&D 信箱 - 由個人到社會:在校園發展社會資本的海外經驗
學校是一個培育下一代的地方。所謂的培育不但是在知識層面,更應包括培養年輕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承擔的新一代。正因如此,教育已不僅在學校內進行,而是要走出社會,利用跨界別協作之力,讓學生有更廣闊的認知和發展,這正正是社會資本所重視的要素。今期R&D信箱為大家介紹外國「社、校、家」協作的例子及推行方法。
社區課程 (Curriculum for Community, C4C) 1
多間位於英國曼徹斯特 (Manchester) 的小學利用三年的時間,與社區持分者合作,開辦一個包含文化、健康和企業三部分的課程,當中除學生參與課程設計外,課程更使用當地社區的人和事作為設計藍本,例如課程有關「文化」的部分便涵蓋教授本地人的獨特技術及技能。課程除了希望改善當地學生的成績外,更希望通過學生參與社會資本發展工作,從而:
- 培養學生對地方的歸屬感
- 提升學生對社區的憧憬
- 為學生創造一種身份認同
- 強化學生對當地社區的承
學者在課程推展後研究其成效,結果顯示「社區課程」為學生、家長、學校及社區帶來不少正面的果效,當中包括:
學生及其家長
|
學生與學校
|
學生及學校與社區
通過與當地不同背景的人士合作,提升學生及學校與各地區持分者互助及互惠的果效,例如:
|
如何做到?
以上的成功例子正正是「社、校、家」協作 (Community-School-Family Partnership) 所帶來的正面成效。學者 Julia Bryan 及 Lynette Henry (2012)2 指出社會服務的工作人員可通過以下七個階段,在社區發展出「社、校、家」的協作模式:
- 準備合作:熟悉學校和社區文化,並利用實證研究來說明跨界別參與對學生的得著,以獲得校長的認同
- 評估需求和優勢:向社區內不同的持分者瞭解社區的需要及優勢,建立一個社區資產地圖 (a community asset map)
- 連結夥伴:利用「優勢分析」的結果,發掘社區內現有潛質協作夥伴,建立「合夥領導團隊」
- 創造共同的願景和計劃:與協作夥伴建立一個邏輯模型 (a logic model),並制定不同年期的合作計劃
- 採取行動:根據「合夥領導團隊」及協作夥伴的優勢分工,執行合作計劃,當中可邀請媒體介入,以收宣傳之效
- 評估進展和慶祝:評估協作所帶來的成效,並與協作夥伴一起慶祝
- 持續協作:重新審視現有計劃、檢視社區內的新需要及發掘新協作夥伴,以制定下一階段的協作
有關社會資本的研究其實是很有趣的課題,如果大家有任何疑問,歡迎與基金秘書處研究及發展主任聯繫。下期見!
注1. Flint, Neil (2011)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social capital: Building blocks in the 'Big Society', National College for Leadership of Schools and Children's Services.
注2. Julia, Bryan and Henry Lynette (2012) 『A model for building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inciples and proces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90(4): 40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