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期基金通訊 — 學界總動員
齊建社會資本:學校的實踐經驗
基金自2002年成立至今共資助了逾350個社會資本計劃,當中近40個計劃邀請了學校以不同形式參與 — 不論是幼稚園、小學、中學或大學。只要有心,大家都可以出一分力,一起參與建立社會資本。
家校合作 連繫社區
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幼稚園是計劃的主要夥伴,協助招募家長加入義工隊,與區內互委會、小學、中學、教會及社會服務機構,共同推行以遊樂為主題的活動,從而建立「跨代、跨層」的社區網路,提升家庭凝聚力。學校同時亦借出場地,讓更多家長及學生可以參與活動。
跨校會議 促進交流
計劃透過親子故事及遊戲的介入手法,吸引新來港及本地家長參與,共同培育兒童品格成長,建立跨背景、跨代的社區互助網路。四所參與學校均提供場地及配合計劃推行,例如派出老師教授參與家長講故事技巧;宣傳和推行「親子共讀計劃」;透過家教會等招募家長參與義工隊,以及參與跨校會議,推動本地和新來港家長互相認識和交流。
中小學聯手 開放校園
晴天計劃是首個由中、小學合作推行的基金計劃,通過開放校園支援社區需要:潮陽百欣小學提供校舍舉辦課餘託管,邀請中學生、小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士擔任導師;伯裘書院則提供校舍供計劃舉行活動。在計劃進行第二期後,課托服務更發展成自負盈虧項目;而部分第一期接受課托服務的小學生,升上中學後更轉化成為課托導師。計劃第三期更以精神健康為介入點,夥拍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支援社區中受情緒困擾的家庭。目前兩間學校合作推行「耆藝傳晴」計劃,運用校園資源及社區網路,連繫區內長者、青少年、兒童及社區人士建立互助網路,促進跨代溝通與共融。
組織學生 恒常參與
參與學校協助組織學生接受義工培訓,配對社區/長者義工及前線照顧員組成小組,每兩星期便一同到院舍探訪及照顧院友,協辦種植及節日慶祝等活動。學生更善用他們的電腦排版技術,為長者製作生命故事冊,促進院友和家屬的聯繫。有別與一般的單次性服務,學生可透過恒常的參與,更能瞭解長者的需要,與他們建立信任,同時亦可藉參與計劃,獲得有系統的培訓和另類的體驗。
發揮科研優勢 推行基金計劃
學校為計劃的推行機構,開放校園作為「智慧長者」創新科技的社區科研中心,發揮學生的科研知識,以活動及課程形式(如舉辦智慧手機應用班,由中學生及義工教授長者使用智慧手機等),讓雙方透過互相學習,增加溝通及接觸,成功建成區內的跨代聚腳點。學校亦策劃可供長者及中學生共同參與的義工活動,於社區散播關懷長者的訊息,建構跨背景及跨代共融的社區網路。
配合課程 服務社區
計劃與兩間大學合辦「基層同行」體驗計劃,由學校招募不同學系的學生參與培訓,以小組形式配對區內基層家庭,持續進行家訪、舉辦地區活動、製作展板等,促進學生了解食物領取者或基層家庭的需要和強項。兩間大學在課程中加入服務社區的元素,推動學生走出課室,「落地」瞭解社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