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9期基金通訊 — 學界總動員
社會資本: 學校齊參與

要令香港擁有豐厚的社會資本,有賴不同界別的人士參與其中。基金一直致力推動不同界別踴躍加入社會資本發展的行列,學界便是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員。

當社會資本結合校園,協同效應便油然而生──學校一方面從跨界別協作接觸到更多社區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機會,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另一方面,社區則得到學校貢獻的人力和資源,惠及不同的有需要人士。

我們很高興邀請到以下數位來自教育界不同崗位的人士,從課程發展、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等不同角度,與我們分享教育與社會資本如何能無縫結合,怎樣令社區、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等多方受益。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張詠珊女士
教育局課程發展主任 (全方位學習)


社會資本與教育一體兩面

建立社會資本的工作與現時中小學推行的全方位學習,像錢幣般是一體兩面,不少學校經已有相關的活動。例如學校與社區中心合作,帶領學生為基層小朋友補習,從教育角度看是對學生的品德培育;從社會資本角度看,則是學界與社福界跨界別合作,在社區結網,傳遞關懷。

教育局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指出,學校設計全方位學習課程時可儘量結合社區,善用社區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機會,例如不同的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制服團體或熱心教育的僱主,都可成為合作伙伴。這也就是社會資本強調的跨界別合作。

我們建議學校選擇優質合作伙伴的其中一個參考條件,是「持續而穩定的夥伴關係」,這點也和社會資本的理念不謀而合。因為持續而穩定的合作比舉行單次活動,更能深化成效和影響力,令校內、校外的社會資本同時提升。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譚萬鈞教授
香港私立學校聯會會長、 萬鈞教育機構主席、 伯裘書院校監、社會資本摯友


取諸社會 用諸社會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資源來自社會,亦是社區的一份子,應實踐「取諸社會 用諸社會」的理念;「開放校園」正正是回饋社會的一個好方法。就以本校為例,我們一直將校內圖書館於課餘時間開放予社區人士使用,這措施令區內居民多了一個閱讀及休憩的空間,而他們亦感恩學校對社區的承擔,珍惜地使用學校的資源及設施。

本校聯同潮陽百欣小學,已合共推行了四個基金計劃,「開放校園」並動員學生及家長服務社區。學生透過參與基金計劃,培育了良好的品德,學懂包容,而學業亦有所進步;同時,老師增加了接觸不同界別人士的機會,有助增長見識與學養。總括來說,開放校園為學校及社區創造了雙贏的局面,令彼此更緊密聯繫,共建和諧社會。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黃偉德校長
港澳信義會明道小學 榮休校長


教育和社會資本理念共通

現今教育和社會資本的理念,有不少共通的關鍵詞:開放、多元、照顧差異、跨界別、資源共享……辦學不能再關起門,只著重學生的學業。

我們首個接觸的社會資本計劃是「童享故事樂-社區共享計劃」,透過說故事來凝聚家長及學生,建立跨背景、跨代的社區互助網路。是次協作的特點是「有得傾」,推行機構歡迎學校在計劃框架內給予意見,大家互助互補;學校不只是單次活動的參與者。

計劃於去年完結,我感到最大的成果是社區融合,參與學校、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關係緊密了,亦對服務社區有更大的承擔感。現時學校仍繼續推動「親子共讀」,希望令更多學生受益,讓已連結的社區互助網路持續發揮效用。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黃達鏘老師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 副德育組主任


走出課室培育愛心品德

愛心、品德很難在課堂里教授,必須走出課室,透過服務社區去培育及獲得啓發,唯現時大多數社區服務都屬於單次性,短暫服務往往缺乏深入的交流。我們學校參與的基金計劃—「『耆』盼有您.共融社區 — 長者院舍互助計劃」,則提供了一個恒常定期的義工服務機會,讓學生透過和長者經常接觸,加深對長者的認識,體察長者的需要,對生命有所領悟,學生們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