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期基金通訊 — 學界總動員
來稿天地 - 耆光照耀東人情味常在
計劃名稱:「耆光照耀東」織網計劃
推行機構:東華三院胡其廉長者鄰舍中心
![]() |
![]() |
耆義匯聚在耀東
港島東長者人口比例位列全港第三1,筲箕灣耀東邨亦同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針對這情況,東華三院胡其廉長者鄰舍中心透過「耆光照耀東」織網計劃,連結一班邨內長者和居民,協助他們助人自助,關顧鄰里,由受助者轉化成助人者,發揮個人潛能,繼而組織他們成為「樓長」2;並邀請邨內商戶成為關社商戶,共同組成一個互助支援網路。
小幫忙大關愛
楊伯年約八十歲,居於耀東邨十多年,鮮與人接觸。他近年身體轉差,終日飽受痛風和腳患影響而心情鬱悶,同住的兒子又長期在內地工作,令他彷如獨居一樣。病痛和孤獨,曾令他萌起輕生念頭!
計劃工作員接觸楊伯後,除馬上與他進行輔導,疏導他的情緒外,亦與他的家人聯繫,請家人多致電關心。其後,我們還為他安排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奈何他拒絕安排。我們只好洽商邨內餐廳的老闆夏太,看看可否為楊伯作出特別安排:無論消費多少亦為他送外賣。想不到夏太聽後便一口答應,還表示「自己能力所及的都會盡力做」。楊伯對此感到很欣慰,心情亦因而轉好。
![]() |
計劃亦安排關懷大使陪診,與楊伯結伴同行。經過多月時間,楊伯與關懷大使、夏太及社工接觸後,已重新與社區接軌。社區人士對他的關懷,令他感到溫暖,走出陰霾,重現笑靨。
人情常在
楊伯現會主動與人接觸,有時還會到餐廳找夏太閑談,二人因計劃而結緣成為朋友。夏太亦因參與計劃瞭解到邨內長者的需要,並表示餐廳作為計劃的關社商戶,願意為邨內長者出一分力。夏太與工作員均相信耀東邨已種下「社會資本」的種子,她說:「這條邨其實充滿人情味!」
![]() |
我們會繼續努力加強計劃的認知度,連繫更多網路。計劃自2017年3月開始至今,已成功連結17個協作夥伴、4個企業義工團體和5個關社商戶。計劃亦會招募居民成為樓長,以發揮鄰舍守望相助精神,冀望編織出有愛而堅固的互助支援網路,讓更多長者、居民因計劃而得到適切支援,讓人情味遍佈耀東邨每個角落。
注1. 根據政府統計處出版的《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長者》,在2016年,按長者與各區人口總數的比例分析,觀塘區和黃大仙區的長者占該區人口的比例最高(均為17.2%),其次是葵青區(16.7%)、南區(16.6%)及東區(16.6%)。
注2. 不同年齡的街坊都可以成為「樓長」,發揮守望相助精神,主動關心及探訪鄰居,令社區有更多人情味。
<來稿天地>歡迎計劃團隊、參與者、義工、協作夥伴等踴躍投稿,分享參與計劃的感想、體會和當中的感人片段。 | 來稿要求:文字、圖畫、相片加說明等,形式不限;文字稿不多於800字,並提供最少8張相關的清晰相片(不少於700k) | 投稿方法:將電子存檔之來稿及相片電郵至基金秘書處 (janmak@lwb.gov.hk);將畫作郵寄至︰香港鰂魚涌海灣街一號華懋交易廣場4樓401-402室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秘書處;以任何方式遞交,均須註明「基金通訊投稿」。 | 提醒事項:請投稿人/機構確保所提供作刊登之個人資料及相片,已取得有關人士及相中人的同意,基金對來稿擁有最終編輯權,投稿人所提供的數據將不予發還,如有特別需要請註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