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期基金通訊 — 共•商•善舉
社本先鋒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路副經理 馬麗霞
![]() |
由古蹟到社區:我是過來人
「我是過來人,我當過照顧者,明白家庭成員有病,整個家庭承受很大壓力。」
馬麗霞(Zoe)在大學主修歷史,畢業後曾在政府做文物古蹟保育的工作。Zoe 的摯親在她上大學時,確診患上腦血管畸形瘤,幸得到教會朋友及醫生的幫忙, 家人得以及早治療。她懷著感恩的心表示:「曾受人恩惠渡過難關,希望自己都可以幫助人。」因此,她轉行到社福機構工作,完成社工課程後,便投身復康及支援照顧者的行列。
拼湊社區能力 關注照顧者需要
對於照顧者與病患者,Zoe 認為兩者同樣需要被關注,因為當照顧者身心疲累時,不但影響其照顧家人的能力,更有可能令他成為另一個病患者。此外,照顧者在病人復康歷程擔當重要角色,故此,支援照顧者的工作,讓照顧者更好地發揮他的社會功能,是不容忽視的。如何有效地承托照顧者家庭?Zoe 斬釘截鐵地回答說:「社會資本!因為社會資本強調社區能力及跨界別協作,只有將不同界別的專長、人脈網路及資源拼湊在一起,築起一個安全網才可以承托照顧者的家庭。若然安全網有一個洞,就必須有人去縫補。」
![]() |
充當織網人 呼籲各界無縫交接
接觸過無數同路人的 Zoe 感觸地說:「有很多照顧者都講,短跑他們可以衝過,但長期病患好比長跑,大家都不知道這條路要走多遠。如果有同路人的一句『我明,我都經歷過這個狀況』就可以讓照顧者不再孤單,不再單打獨鬥。」
在「SMARTCare」照顧者支援網路計劃中,Zoe 的角色是一位織網人, 負責網路不同界別和組織,讓他們發揮所長、凹凸互補,如港島東醫院聯網醫護人員及早辨識和轉介高危照顧者到社福機構;地區團體提供社區資訊予快將離院的長期病患者家庭,讓他們積極重投社區;社福機構舉辦照顧者支援的活動和服務,協助他們建立同路人網路。「我們很希望照顧者家庭由離開醫院到重返社區,每一站都有人交接,適切地關注照顧者的身心需要。各界能齊心建構鄰里關懷及互助的社區。」這便是 Zoe 及合作伙伴一直建立豐厚社會資本的畫面。
![]() |
充滿挑戰 幸有小天使在旁
相信有心就會事成的 Zoe 笑談:「雖然連結不同界別和社區人士並不容易,但只要你盡心做事,特別是好事,總有小天使在適當時候出來扶你一把。」她特別感謝柴灣區大廈居民協會副會長康太及港島東醫院聯網社區及病人資源中心服務統籌黃敏櫻女士 Daisy 充當她的盲公竹。「康太及 Daisy 十分熟悉社區及醫院環境,教曉我什麼時候『埋位』跟地區及醫院部門建立關係,促進後能順暢合作。」
Zoe 亦娓娓道出:「雖然近年照顧者家庭悲劇頻生,但我們沒有氣餒。我仍記憶猶新,在一個簡單而大型的地區照顧者健樂日中,義工熱心推廣,提升街坊對照顧者的關注,令社區多一點關愛。」另外,她亦憶述《一念無明》的導演黃進先生在參與醫護人員午餐會時,成功提升了醫護人員對男性照顧者的關注。
![]() |
寄語同工:膽大心細面皮厚
作為社工亦是過來人的 Zoe 由衷分享:「我經常鼓勵病患者和照顧者,即使身處逆境,還有很多值得感恩的地方,例如家人關係變得密切,身心靈有所成長。同時,亦不要吝嗇向摯親說一句感謝的話,讓他們感到就算多辛苦也是值得的。」
最後,Zoe 分享了隨身四個錦囊:「第一:要厚麵皮,不怕醜;第二:『識人好過識字』,掌握人脈網路;第三:主動,尋找不同場合的機遇;第四:抱著『撞板多過食飯』的屢敗屢戰心態。如能做到這四點,沒有事情可以難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