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8期基金通訊 — 共•商•善舉
Together WE Create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張 堅 庭
電影導演、演員、編劇和監製


參與社區 為城市補充維他命

城市本身是一個有機體,街巷、大廈建築是硬體,行人住客是細胞,惡菌是問題,益菌是平衡問題的武器。如果一間公司建立在城市之內,他必然是有機體的一部份。上上落落,出外午餐,社區有如身體的器官,而自己的公司員工自然是身體的一部份。參與社區等於為城市補充維他命,自己及其他人、物皆有好處,投入愈多,對社區感情愈發深厚。當社區是個人及企業記憶的一部份時,我們不輕易以利潤數字為最高境界,員工們對社區愈有感覺,對公司的歸屬感愈強。如果企業領袖對地區投放豐富的時間與資源,員工當然知道高層對自己也當如是,最後賺的就是:雙贏。

哈佛把收生標準作了一個很大的改動,把分數從第一位降至很低的位置,而社區服務及環保意識等成為收錄新生的最高標準,因地球是一體,城市、社區也如此。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吳 安 儀
世界女子桌球冠軍


給有心企業十個「贊」

主題故事所提及的企業參與例子,像為街坊、長者、少數族裔提供了一支盲公竹,引導他們去安全地帶,為香港加添人情味及溫暖。這些企業低調地參與社會服務,更顯真摯,我給他們十個「贊」!

我經常參與社會服務,當中有兩個活動,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1. 懲教處邀請我到監獄做廣播節目,與在囚青年人分享經歷,鼓勵他們重建生活。我告訴他們以前我不愛讀書,會考只有一分,生活不開心。幸好後來愛上打桌球,令我生活變得充實及有方向,每天專注練習,最終成為職業桌球手,經常代表香港到外國比賽。

2. 我受樂施會邀請參與「關懷在職貧窮」活動,和清潔工人興姐上樓收垃圾。原來要將滿滿的垃圾車推動是很困難的;提起重甸甸的垃圾放入垃圾槽時,自己也很易被扯進去!遇到超大袋垃圾,更要逐件背去垃圾房!好慘!

這兩次服務讓我領略到,給予在囚青年鼓勵、協助,就可助他們重投社會;工人付出大量體力及汗水,值得全香港人關心及尊敬。

其實香港很多基層/弱勢人士,只需要有人「扶一扶」,就可以生活得好一點,我們的社會也會更有人情味。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阮 水 師
基金委員會委員


與社福機構結盟 定點定期服務

最近我參加了基金安排的實地探訪,與「『耆』盼有您•共融社區互助計劃」的團隊及學生義工交流。同學藉多次探訪與長者建立互信,瞭解他們的過去,為他們編寫生命故事冊。同學都很認同與社福機構結盟和多次探訪的重要。其實,企業在策劃義工服務時,這概念同樣重要, 以下有幾點策略可作參考:

  1. 建立長期服務的夥伴
  2. 集中資源定點、定期服務
  3. 善用企業優勢
  4. 栽培企業義工領袖,倡導義工精神
  5. 定期分享及慶祝成果


當中第一、二點尤其是建立社會資本的重要步驟。透過長期、定點、定期服務,就能建立互信,使服務事半功倍。

我退休前在港燈工作,公司的義工服務對像主要是港島區長者。幾年前有同事提出一些退休同事,特別是獨居的,都需要服務,但卻未能受惠。公司立即支援這建議,資助同事買小禮物定期探訪退休同事,與他們飲茶敘舊。這個服務更突顯一句名言──善事由家做起。

從那時開始,同事們互相配合,有些去探訪院舍/長者中心的老友記,有些去探望退休同事,落實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麗景象。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趙 鳳 儀
社會資本摯友、海天堂有限公司董事


堅持 為社區帶來改變

我很喜歡今期封面故事的主題—「共•商•善舉」。過往我也曾透過不同平臺(如攜手扶弱基金、「夥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等)與很多社企和團體合作,又試過提供平臺讓青年人在假期中獲取工作經驗。

我非常鼓勵企業按公司情況組織義工隊,持續參與不同的社會服務,讓員工從義工服務中獲得滿足感,繼而將義工精神推展至家庭和鄰居,讓更多人感受到香港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

最近一次探訪基金計劃團隊的活動,讓我感受很深的,是義工那份堅持。不論老人或小童,互信關係都很需要時間去建立。來自不同界別的義工(包括學生、地區人士、社工、企業等)堅持定期探訪,彼此攜手協作,凹凸互補,讓有需要人士得到尊重和關愛。我相信義工因堅 持而為社區帶來改變,那份滿足感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只要大家善用資本(你身邊的人脈網路)和努力堅持,必定能在不同崗位上為社區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