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期基金通訊 — 共•商•善舉
來稿天地 - 醫社合作 共建社區健康網路
計劃名稱:社區健康醫學堂
推行機構:香港醫學會
「社區健康醫學堂」計劃已推行了一年,我們初接觸地區單位時往往會被問到,香港醫學會的醫生為何會走進社區?醫生的職責雖然是在醫院或診所醫治病人,但醫生也是社區的一份子。本計劃旨在讓更多市民瞭解醫生在社區的角色,並帶動更多醫護人員為社區建立健康網路,鞏固基層醫療,在社區實踐醫社合作。
![]() |
![]() |
「老友記健康大學」的老友記學員梁女士
今年四月我參加了課程內的郊遊活動,重拾行山的樂趣,現時每星期行山一次,身體變得健康了,小病也隨之減少。我跟朋友分享在「助行器具的使用及保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令朋友懂得為母親選購合適的輪椅。
![]() |
「老友記外展大使隊」的老友記義工薛女士
一月份我參加了第一次探訪活動,我的組員包括醫生、護士、藥劑師、醫科學生等。看到他們積極熱心、不辭勞苦的參與,令我深受感動。被訪長者跟我這個住在柴灣區的老友記義工談得很起勁,甚至願意說出心底話。他們見到有醫生探訪也特別興奮,更主動請教醫生自己的健康狀況。
![]() |
「老友記外展大使隊」的醫科學生黎同學
在十次探訪中,我參加了八次。參與服務後,讓我反思當初選擇念醫科是爲了學習「醫人」而不只是醫病。故此,探訪長者讓我學習如何與他們溝通、瞭解他們的生活和困難,對我將來行醫及人生路途均有幫助。
![]() |
推行計劃期間,我們的團隊瞭解到更多長者的需要,原來透過持續探訪體現到鄰里的日常關顧對獨居長者非常重要。踏入計劃的第二年,我們將繼續拓展服務,以培育和鞏固社區網路。
<來稿天地>歡迎計劃團隊、參與者、義工、協作夥伴等踴躍投稿,分享參與計劃的感想、體會和當中的感人片段。 | 來稿要求:文字、圖畫、相片加說明等,形式不限;文字稿不多於800字,並提供最少8張相關的清晰相片(不少於700k) | 投稿方法:將電子存檔之來稿及相片電郵至基金秘書處 (janmak@lwb.gov.hk);將畫作郵寄至︰香港鰂魚涌海灣街一號華懋交易廣場4樓401-402室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秘書處;以任何方式遞交,均須註明「基金通訊投稿」。 | 提醒事項:請投稿人/機構確保所提供作刊登之個人資料及相片,已取得有關人士及相中人的同意,基金對來稿擁有最終編輯權,投稿人所提供的數據將不予發還,如有特別需要請註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