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7期基金通訊 — 網路「耆」兵
社本先鋒
保良局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督導主任 陳富德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童心結網 用心灌溉人情味種子

「有人在路上暈倒,路人有的叫救護車、有的拿水、有的拿藥油。大家群策群力,主動拿出自己的能力幫人。」一次上班途上的經歷,讓保良局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督導主任陳富德(Roger) 印證了推行「童心結網建未來」計劃(童心)的理念──人情味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內化、實踐。社會中有熱心、樂於助人的人,自然會帶動其他人。

這些人是人情味的種子;這些互助互信的行動,就是社會資本。

從人與人的關係出發

身社福界三十多年,Roger一直專注兒童及青少年發展工作。他和青少年及家長的溝通一直很好,自覺選對了路。直至工作的第四個年頭,一件事令他有深刻的反思。「有一次,一對母子在活動上吵吵鬧鬧,我即時的想法是趕走她們,但在場的一個義工卻很有耐性,慢慢讓她們安靜下來。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那對母子一個患精神病,一個智障;她們曾來過中心,我卻從沒為意。」這件事令Roger意識到,自己漸漸只看到工作需要,而忽略了人的價值。

Roger決定放下工作,進修一年後重新上路,從此不忘以人為本。「遇上CIIF,給我另一次反思。我們提供服務,很多時定出指針,若參加者達到某個人數,活動後某方面有提升,就代表工作有成效,很少會從人與人的關係出發。」「童心」的計劃核心是人情味,過程中他會不時反思,自己對下屬有人情味嗎?團隊對學校、夥伴有人情味嗎?他指出「童心」的特別之處,是不只令參與者開心,還讓他們感到支援和關心。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醞釀令信念變得堅實

出席完基金舉行的簡介會後,Roger和團隊用了一年時間去醞釀,直到大家都對社會資本和人情味教育有更多掌握才遞交計劃,但正式開展計劃時,尋找夥伴並不順利。「那時學童自殺案較多,學校希望針對防止自殺做工夫,人情味教育顯得次要。幸好同事有著堅定信念,再三向學校解釋,人情味教育不只能提升同學的抗逆力,還能如撒播種子般感染整間學校、家庭以至社區。最後成功連結了四間荃灣區的小學。」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團隊協助每間小學連結了不同企業、長者中心等,組成跨界別網路,由認知、關係、結構三個層面鞏固人情味教育。「透過在學校舉行互動劇場,讓學生們體會及思考何謂人情味,再藉工作坊培訓他們成為人情味大使;然後提供平臺如探訪長者,讓他們有機會實踐並服務他人;最後進一步促成夥伴合作舉行活動,鞏固彼此關係。」

Roger說小朋友在學校和家庭的轉變,如懂得體恤別人、主動幫忙,讓人很窩心。小朋友與長者建立的親密關係,更讓他感到很美妙。「現在學生放學經過老人院時,會跟他們揮手,這種關係不是一兩次探訪便可建立的。另外,有小學生探訪完長者中心,觀察到長者不大懂得用智慧手機,便主動提出舉辦手機應用班,由他們教長者。小朋友由被動參與變成自發,這種轉化亦反映了社會資本的成效。」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用心灌溉 以人為本

Roger坦言最初對社會資本的理解,就是發揮個人能力,貢獻社會。現在他理解到發展社會資本,能令社會更有人情味,加強互助互信,令大家受益。他笑言:「小朋友教曉我,可能拍拍膊頭、鼓勵一下,這種人情味比責罵更有建設性,更有推動力。」

Roger認為用心灌溉,以人為本,令社會資本計劃推展更順利,更見人情味。未來,Roger希望計劃能擴充套件至葵青區,讓人情味種子進一步散播。

計劃簡介

「童心結網建未來」計劃旨在推動「商、校、家、社」跨界別合作,建構互助社區網路及平臺。計劃初期由社工主導配對「一校一夥伴」,並由企業義工擔任「結網起動員」,與學校/家教會組成「夥伴委員會」推行活動,以提升兒童及青少年之抗逆能力,學懂欣賞、尊重、關懷別人。計劃亦會連繫長者中心,目標是在地區建立持續的跨界別服務平臺,將抽像的人情味觀念轉化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