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期基金通訊 — 網絡「耆」兵
醫R網際網絡
![]() |
執行機構 | : | 沙田靈光教會靈光睦鄰中心 |
計劃推展期 | : | 2015年8月22日至2017年8月21日 |
對象 | : | 區內長者、婦女及青年 |
推行地區 | : | 沙田廣源區 (主要廣源邨) |
資助金額 | : | $1,312,000 |
主要協作夥伴 | ||
醫療界 | : | 沙田威爾斯醫院-社區復康部、廣源醫護愛心團隊 |
社會福利界 | : | 沙田靈光教會、廣源邨禧年浸信會 |
居民組織 | : | 廣源邨業主立案法團 |
學校 | : | 沙田靈光幼兒學校、恒生管理學院、沙田循道衛理小學 |
計劃目標 | : |
|
![]() |
![]() |
位於沙田的廣源邨自成一角,擁有紅磚頭墻、大鐘樓、倚山而建的歐陸式設計,令人仿如置身英國紅磚頭小鎮。這兒有接近三十年曆史,近年獨居長者及雙老家庭不斷增加。「醫R網際網絡1」計劃發揮這個小社區的優勢,將居民鏈接起來,彼此支援,增加社區的社會資本。
計劃採用「醫、福、社」協作模式,以「健康」為介入點,針對長者的需要,積極在邨內舉辦以「健康」為主題的活動,招募居民(尤其婦女及青年)成為跨代的「醫R健康大使」,以五人為一小隊,配對關顧有需要的長者家庭,在邨內建立長者的支援「網際網絡」。
社區為家 鄰里為親
馮婆婆居於邨內多年,是計劃其中一個被關顧的獨居長者,她表示:「我以前很少參加社區活動,自從認識計劃後,每星期都來中心量血壓、做運動,身體比以前更健康,還認識到不少街坊和『老友記』。計劃義工又會定期來探訪及關心我,比我的仔女還要照顧我呢!」九十多歲的陳婆婆,亦滿心感激地表示:「健康大使來探訪我,知道我家的水喉壞了,便找義工來維修,令我不用擔心,日常生活能回覆正常。」兩位婆婆簡單的分享,道出了計劃動員不同背景的義工支援長者的精髓和意義。
![]() |
熱心的蘇女士在計劃開展時成為「醫R健康大使」,至今已有一年多。她憶述:「有一次乘電梯時,我留意到有位『生面口』的伯伯,在我主動攀談下得知他是新遷入的獨居長者,我便介紹他認識計劃,鼓勵他參加活動,並陪他逛屋邨,認識附近買餸及日用品的地方。」關心街坊儼然已是蘇女士生活中的一部份,她表示:「計劃令街坊互相認識和熟落,鼓勵鄰居互相照應,大家親密得有如家人呢!」伯伯亦很感謝蘇女士的關心,表示:「遠親不如近鄰。」計劃現時已經組織了十組「醫R健康大使」小隊,由組長協助組織及推動組員,探訪已配對的長者,支援長者的身心靈健康。
「醫」+「R」 = 人情味
除了有醫院,計劃還有一個重要的醫護界協作夥伴─「廣源醫護愛心團隊」。召集人黃廣成娓娓道出團隊的由來:「我們是一班醫護人員,最初因相約在廣源區跑步而聚在一起,後來對這區產生了感情,便組成了『廣源醫護愛心團隊』。」團隊組成的過程不但有趣,更可發揮成員的強項,提供身體檢查訓練予「醫R健康大使」。就以量血壓為例,雖然看似簡單,卻別具意義。有別於很多長者中心設定自助量血壓機,團隊卻堅持由「醫R健康大使」為長者量血壓,希望藉此親身接觸長者,與他們建立關係。因此除了量血壓的技巧,他們亦著重傳授與長者的溝通技巧予一班健康大使。此舉充分體現出社會資本計劃中,各界凝聚的人情味元素。
![]() |
計劃推行了一年多,二十位來自「醫、福、社」的協作夥伴代表、「醫R健康大使」、區內長者及社區人士已組成「廣源健康網際網絡」,定期舉行分享會,就廣源邨的健康配套需要提出改善建議,持續將廣源區建立為居家安老的社區,實踐計劃的「醫」、「R」網際網絡理念。
現時的廣源邨除了有紅磚頭墻、大鐘樓和歐陸式設計外,還充滿著濃濃的街坊情......
計劃策略
以「健康」為介入點,組織跨代「醫R健康大使」關心及服務社區,
建立鄰里支援網絡,並搭建「醫、福、社」跨界別協作平台,支援區內長者需要 |
|||
跨界別協作 |
醫
透過醫護界的資源,提升長者及護老者關注身心健康的意識
|
福
招募及訓練義工,協助發掘及轉介有需要的長者
|
社
協助識別及轉介區內體弱長者,推動社區人士關注及支援邨內長者
|
醫R健康大使: 由區內婦女、青少年、家長及年輕長者組成,接受醫護訓練後, 協助推行健康活動,並配對區內有需要長者,發揮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建立長者鄰里支援網絡 |
|||
活動專案 |
|
|
|
建立的互助網絡 |
|
||
跨界別持份者攜手編織長者鄰里安全網,支援長者及護老者的需要,建立居家安老的社區 |
注1. 「醫R網際網絡」計劃的「醫」代表醫護團隊,「R」代表居民(Resi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