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期基金通訊 — 網路「耆」兵
「耆」兵力量如何發揮?實戰經驗多面睇
趙子傑
民社服務中心項目幹事 |
![]() |
紥根社區的忠實夥伴
民社服務中心(民社)項目幹事趙子傑(Kenny)認為,推動長者的社區參與不一定由典型的長者服務出發,可以有不同手法,例如民社推行的「糧友行動」就透過派發愛心食物接觸到不少較被動的長者。
「『老友記』肯來接受服務是很重要的一步。大家建立關係後,可逐步發掘他們的強項,慢慢就可邀請他們做義工或參加其他活動,讓他們感到仍有能力,經歷角色轉化。」Kenny指不少長者都愛妄自菲薄,常謙稱「自己咩都唔識」,但只要有找到合適活動予他們發揮,並從旁鼓勵,便能成功推動他們。
Kenny稱「耆」兵在結連長者方面最有心有力,因為長者少用通訊科技,倚靠「人傳人」來交流資訊。「我們擺街站或搞活動也接觸不到的隱蔽長者,往往一班厲害的耆兵就接觸得到。」他認為機構可善用長者經驗,因為長者在社區紥根,對社區最熟悉,很清楚社區有什麼需要;而且長者一般對計劃很有歸屬感,很樂意為計劃出力,是忠實夥伴。
吳詠怡
聖公會福利協會社區醫療支援服務網路項目經理 |
![]() |
豎立長者正面形象
聖公會福利協會社區醫療支援服務網路項目經理吳詠怡(Gaile)推行「康健一線」計劃,充份感受到「耆」兵的親和力,特別是探訪長期病患長者時,「耆」兵更易打開話題。
Gaile認為推動長者參與,機構在構思服務時要突破框框,迎合新一代長者的需要,而家人的支援亦很重要。如快樂「耆」兵高婆婆忙於參加中心活動和做義工,家人並沒有抱怨,更作出配合,給婆婆空間活出精彩晚年。「長者有演出時,家人來欣賞是最好的支援。不妨邀請長者家人來參與活動,讓他們瞭解長者在做什麼,明白長者原來比他們想像更能幹。」
Gaile不諱言普遍人仍感到長者是弱勢的受助者,但其實很多長者仍活力充沛,有很多能力、人生經驗、人際網路可以貢獻社區。「讓社會人士認同長者是社會寶貴資源,建立長者的正面形象是重要工作。社會氣氛改變了,自然更多長者願意走出來,發揮自己的才能。」
陳宇豪
生命工場計劃社工 |
![]() |
接觸新事物 帶來成功感
生命工場計劃社工陳宇豪推行的「兩脇發功」男士社區結連計劃,主要對像為中年男士,但也不乏60歲以上的「兄弟」參與。阿豪認為正因「男士計劃」的活動沒特定的年齡界線,大家可因應興趣和能力參與,故此「未認老,不想去長者中心」的男士,便被吸引而來,這亦無形中促使計劃跨代結網。
阿豪欣賞參與計劃的兄弟人生閱歷豐富,多才多藝,而且樂於接觸新事物。「有機會接觸年輕時未接觸過的事物,會很有成功感。」計劃亦會製造機會讓他們發揮所長,貢獻自己的能力,如做後臺工作或其他義工服務,「他們不少以前從未做過義工,現在卻是樂此不疲。」他指這班兄弟另一強項是包容力強,未來會組織他們探訪有需要的社區人士,如受精神病困擾的朋友。
阿豪留意到一些兄弟年輕時沒時間交朋結友,現在正好透過參與社區活動重新出發。他笑說:「我很歡迎他們拿著『兩脇發功』的名義到處結網識人。大家網路愈結愈大,互相得益。」
吳仲偉基督教靈實協會靈實護養院社工
|
林玉貞基督教靈實協會靈實護養院營運總經理
|
院舍內外持續結網
基督教靈實協會靈實護養院營運總經理林玉貞(Christine)及社工吳仲偉(阿偉),讚賞住院長者能在計劃中發揮橋樑的角色,連繫家人、義工、院友、照顧員、社區人士,令彼此關係更緊密。
Christine認為這些「耆」兵在計劃中是凝聚各方的關鍵人物,他們不只接受服務,還藉著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讓義工有機會深入瞭解他們,明白老弱的長者也有豐盛的過去,為義工帶來啓發,以生命影響生命。而邀請家人蔘與製作生命故事集,也增加了家人連繫和了解;就連照顧員也在協助義工瞭解長者狀況的過程中,對工作更添滿足感。
阿偉則指出健康狀況較佳的院友,在院舍內外也可成為結網「耆」兵,「像廣洪那樣,他常幫助我們接待義工、新院友,介紹院內設施;到屋邨派菜時會主動和領菜的獨居長者談天,義工的結網能力也未必及他。」他們希望計劃能讓更多人明白,長者入住院舍不代表生活封閉,仍可在網中發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