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7期基金通訊 — 網路「耆」兵
來稿天地
鄰里常在•社區資本共融計劃
 推行機構: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和悅軒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鄰里關愛無界限

精神康復者在社會上往往被標籤及誤解,令他們感到不易融入社區。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和悅軒透過「鄰里常在.社區資本共融計劃」,幫助康復者由受助轉化成助人,發揮個人潛能服務健明邨居民,從而改善社區人士對康復者的印象。計劃亦推動健明邨居民認識情緒及精神健康,促進鄰里守望、互助互愛,重建社區的人情味,使有需要的居民願意積極面對及求助。

積極求助 ── 從絕望活出希望

阿英為健明邨街坊,患情緒病多年,曾因藥物的副作用而停止服藥及覆診,令病情轉差,出現失眠及情緒低落。阿英透過資訊展認識了計劃後,主動向我們求助,接受轉介重新接受精神科治療。其後,她睡眠質素得到改善,情緒也較安穩。現在她會帶同女兒在計劃做義工,關心邨內有需要居民。阿英說:「做義工令我學懂幫助他人,人也變得開朗了。」

參與社會 ── 發揮個人潛能

Shirley和Rebecca同受情緒病困擾,計劃開展初期,她們接受培訓成為關愛互助大使,在健明邨推廣精神健康訊息;更發揮個人潛能,成為手工藝班導師,將知識傳授給街坊。

Rebecca對在健明邨做家訪感受最深,她說:「街坊和我坦率地分享個人故事,令我感到被接納及欣賞。」計劃令Rebecca更積極參與社會,與健明邨居民建立互助互信的關係,她滿足地說:「做義工的得著比付出更多!」

Shirley亦認為計劃能夠協助社區建立連繫,鼓勵更多人「主動幫人,不用怕羞」,她說:「人情味其實一直存在。」計劃協助康復者融入社區,發揮凹凸互補的精神,締造關愛社區,令健明邨人情味處處。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Rebecca(圖中)以關愛互助大使身份協助手工藝班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關愛互助大使Shirley (圖右)悉心教導健明邨街坊



<來稿天地>歡迎計劃團隊、參與者、義工、協作夥伴等踴躍投稿,分享參與計劃的感想、體會和當中的感人片段。 來稿要求文字、圖畫、相片加說明等,形式不限;文字稿不多於800字,並提供最少8張相關的清晰相片(不少於700k) 投稿方法將電子存檔之來稿及相片電郵至基金秘書處 (janmak@lwb.gov.hk);將畫作郵寄至︰香港鰂魚涌海灣街一號華懋交易廣場4樓401-402室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秘書處;以任何方式遞交,均須註明「基金通訊投稿」。 提醒事項請投稿人/機構確保所提供作刊登之個人資料及相片,已取得有關人士及相中人的同意,基金對來稿擁有最終編輯權,投稿人所提供的數據將不予發還,如有特別需要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