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期基金通訊 — 基金論壇及社會資本動力獎頒獎禮
R&D信箱 - 社會資本成效評估
社會資本成效評估
基金計劃有效提升社會資本
擁有豐厚社會資本的人,會有更多人際支援網路,遇到困難時懂得向不同途徑尋求幫忙,不會坐困愁城;更重要的是,他會更願意參與社會,即使今天他要接受別人幫助,明天他有能力時就會幫助別人。這個由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轉化過程,正是基金計劃中許多參與者的親身經歷。社會資本的效益,不僅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同時能推動更多人發揮「互助互信」精神,這亦是社會資本能令社會持續獲益的原因。
究竟基金計劃,能達到多少社會資本成效?我們在2013年邀請各資助計劃評估計劃所達到的社會資本成效,透過逾5400名受訪者數據,發現參與基金計劃對提升個人社會資本的確有幫助,亦能增強參加者的抗逆力。
背景
- 基金參考了世界銀行就社會資本的定義,以及基金委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及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進行第二次獨立研究時所使用的工具,於2012年底整合出適用於本港的「社會資本量表」(「量表」)。
- 2013年初,基金邀請各資助計劃以該量表,評估計劃所達到的社會資本成效。
目的及範疇
- 目的:對基金資助計劃的社會資本發展成效作系統性分析,以供正在或有興趣參與建立社會資本的機構/團體/個人參考。
- 範疇:評估涵蓋量度社會資本的六大範疇,包括「社會網路」、「互助和互惠」、「信任及團結」、「社會凝聚和包容」、「社會參與」和「資訊及溝通」。
評估設計
- 評估時段:2013年7月至2016年8月。
- 評估對像:參與基金資助計劃的直接參加者注1及義工。
-
評估形式及內容
- 問卷包含27條問題,分別量度社會資本六個範疇,包括「社會網路」、「互助和互惠」、「信任及 團結」、「社會凝聚和包容」、「社會參與」和 「資訊及溝通」。
- 評估以隨機抽樣形式,以及前後對比分析的方法, 比對計劃直接參加者及義工在參與計劃前後的轉變。 如計劃推行期在24個月或以上,受訪者需填寫中期 檢討問卷。
參與評估的計劃數據
包含30項同時參與前及後測的資助計劃,共5473名受訪者的數據。
注1 | 基金秘書處定期向所有計劃團體收集參與計劃的「直接參加者」、「義工」及「間接參加者」數目,以及不定期要求計劃團隊提交直接參加者及義工的姓名,以作抽樣覈實之用。當中,直接參加者指計劃的目標對象,在計劃中持續參與活動,而非只參與單次性的活動項目。 |
結果分析
1. | 參與計劃後整體社會資本提升 |
- 受訪者的整體社會資本在參與計劃後有所提升,升幅為6.07%,並在統計學上有明顯分別。雖然在「信任及團結」方面,參與計劃前後出現輕微下降,惟在統計學上並不明顯。(見表1)
表1:參加者在各社會資本範疇的發展表現#
參與計劃前 | 參與計劃後 | 幅度 | 效度注2 | |
「社會網路、互助和互惠」注3 (N=1417) | 5.4688 | 5.8608 | 7.17% | p=.000** |
「信任及團結」(N=1056) | 6.9467 | 6.9252 | -0.31% | p=.645 |
「社會凝聚和包容」(N=912) | 6.8594 | 7.0825 | 3.25% | p=.000** |
「社會參與」(N=2040) | 6.1173 | 6.6765 | 9.14% | p=.000** |
「資訊及溝通」(N=1501) | 6.3016 | 6.7688 | 7.41% | p=.000** |
整體 (N=449) | 33.0486 | 35.0556 | 6.07% | p=.000** |
# 參加者的前後對比分析只會計算同時有參與前及後測問卷調查的受訪者所提供的數據。因此,各項社會資本範疇及整體社會資本的個案數目(N)會有所不同。亦因如此,整體 社會資本的分數未必是各項社會資本範疇分數的總和。
注2 | **代表p ≦ .01反映在統計學上有非常顯著的分別。 |
注3 | 由於問卷涉及「社會網路」及「互助和互惠」的問題富關連性,是次研究把兩項範疇的問題合併進行分析。 |
2. | 計劃有效促進參與者的社會支援網路,提升「抗逆力」 |
- 訪者在參與計劃後,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會向更多不同途徑尋求幫忙,當中以「非政府組織」(14.6%)及「政府部門」(13.5%)的升幅為最高,反映社會資本計劃能配合正規社會服務,促使有需要人士懂得向適當的服務機構求助。(見表2)
表2:受訪者遇到困難/問題時,向不同途徑尋求幫忙的頻率
(以10分為滿分。分數愈高,愈頻密) | 參與計劃前 | 參與計劃後 | 幅度 | 效度 |
家人 (N=965) | 7.717 | 7.168 | -0.04% | p=.981 |
親戚 (N=965) | 4.917 | 4.917 | 0% | 1.0000 |
鄰居 (N=965) | 4.168 | 4.197 | 0.70% | p=.757 |
社區內朋友 (N=965) | 5.318 | 5.492 | 3.27% | p=.111 |
社區外朋友 (N=965) | 4.845 | 5.148 | 6.25% | p=.005** |
同事 (N=965) | 3.244 | 3.316 | 2.22% | p=.524 |
學校 (N=964) | 3.714 | 3.504 | -5.65% | p=.053 |
政府部門 (例如醫院及消防局) (N=965) | 3.666 | 4.161 | 13.5% | p=.000** |
非政府組織 (例如社會服務單位、互委會) (N=965) | 3.583 | 4.106 | 14.6% | p=.000** |
- 評估結果亦發現受訪者前後測中「各項社會資本範疇」及「整體社會資本」有所提升,其抗逆力(即「成功通過不同網路解決困難/問題」) 亦有所改善。當中「社會網路、互助和互惠」、「信任及團結」及「社會凝聚和包容」,與受訪者抗逆力的正面關係強度更達中度或以上,正好驗證了計劃能通過協助受訪者發展社會資本,改善其抗逆力。
3. | 促進參加者及義工的角色轉化, 提升個人能力 |
- 評估結果顯示,參與基金資助計劃一年以上的受訪者中,43.8%同時在計劃參與最少一項義務工作(包括「提供義工服務」、「活動策劃」及「小組領袖/主席」),參與計劃一年或以下的受訪者的比率則為32.7%)(表3),反映計劃成功促使參加者由受助轉化為助人,提升其個人能力,甚至在計劃中扮演當家作主的角色,例如統籌義工服務、運作自務小組等。
表3:受訪者參與計劃義務工作的情況
參與最少一項計劃的義務工作 | |
參與基金資助計劃一年以上 | 43.8% |
參與計劃一年或以下 | 32.7% |
總 結
是次評估結果顯示,基金資助的計劃能有效提升參與者的社會資本,加強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讓個人及社區能力均得以提升。展望將來,我們將以此作為基礎,同時注入新元素(例如信息技術應用),繼續發掘更多不同類型而有效建立社會資本的模式,以迴應社會上不斷轉變的需要,以更靈活的方法在全港不同地區築起互助網路,令社區更多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