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期基金通訊 — 基金論壇及社會資本動力獎頒獎禮
2016年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論壇
![]() |
基金一直積極鼓勵跨界別合作,並發展出多個有效建立社會資本的模式,樓長策略正是當中的旗艦。在基金多年來資助的323個計劃中,有65個以樓長策略推行。現時,在全港55個屋邨中,約有6000名樓長,不時四出關懷街坊。
是次論壇以「互信、互助、互動」為主題,邀請來自不同界別的嘉賓,探討樓長策略在社區上發揮的互助互信精神,並啓發大家思考如何在各自的領域,透過跨界別合作建立社會資本。
建立社會資本 先由人際關係開始
論壇由基金委員會推廣及發展小組副主席司徒永富博士,以及基金委員丁惠芳博士主持。司徒博士先由一件童年趣事說起:「我在屋邨長大,鄰居之間真的充滿互信、互助、互動。有次鄰居到處『揾仔』,遍尋不獲之際,誰知那小孩竟在我家的摺枱下睡著了!原來他不知何時悄悄進來,偷飲啤酒後睡著了!」
![]() 基金委員會推廣及發展小組副主席、鴻福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執行董事 |
丁博士笑言, 屋邨中確有很多守望相助的故事,基金的樓長計劃就有很多充滿人情味的例子。每個「樓長」都肩負「非凡」任務,就是擔任所住大廈的「線人」,關顧左鄰右里和連結街坊,大家守望相助, 編織社區的支援網路。她請眾嘉賓分享:「究竟怎樣才能令社區有人情味?樓長計劃怎樣帶出社會資本?」
![]() 基金委員、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客座副教授 |
基金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迴應時,解釋要建立社會資本需先有社區網路,建立了緊密的人際關係後,彼此加強了溝通,信任、團結、歸屬感、包容都會由此而來,社會就能更添凝聚力。而樓長的功用正是把疏離的街坊拉近,建立社區網路,並關顧有需要的街坊。他舉出一個感人實例:「一位樓長隔壁住著一對老夫婦,男的已失聰,需由老太太照顧起居。一次老太太因病住院,其後病情惡化,醫院急欲通知伯伯。樓長聽到隔壁電話響個不停,便去拍門替伯伯接電話,隨後更立即助他趕往醫院,最終趕及見太太最後一面。」
![]() 基金委員會主席 |
香港房屋協會行政總裁兼執行總幹事黃杰龍先生,談及房協轄下不少屋邨都參與了基金的樓長計劃,他感到有參與的屋邨,人情味確實比沒參與的屋邨為高。他以香港仔坊會、香港南區婦女會於2003年協作推行的南區「愛心邨」計劃(該計劃為基金樓長計劃的始祖)為例,指出計劃有效在社區產生互動,達至互助互信。他指當時該計劃與嶺南大學合作研究「愛心指數」,以量度計劃累積社會資本的成效。結果發現參與屋邨的愛心指數,在計劃完結時比開展初期有顯著上升,當中漁光邨更比同區其他屋邨多5%,顯示樓長計劃有效累積社會資本,鞏固居民間的互助互信關係。
![]() 香港房屋協會行政總裁兼執行總幹事 |
善用專長 相得益彰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集團傳訊助理董事關則輝先生分享自己在商界多年,見證著企業由過往著重單次服務、捐錢或借出地方,轉變至現在較重視持續性,善用企業專長及跨界別協作服務社群,在社區建立社會資本。他以一家本地超市與自閉兒童組識協作的活動為例:「不少家長因自閉兒童的行為問題,避免帶他們外出,導致他們很少接觸社會。超市擁有真實的生活場境,能讓自閉兒童透過活動,體驗和熟習購物行為。這個創新、有意義的跨界別協作,就令自閉童、家長、義工、企業,多方獲益。」
![]()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集團傳訊助理董事 |
香港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陳志輝教授指出建立社會資本第一步是參與社會網路,信任別人會幫你,你也能幫助別人,因為「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分享,有次被一名唐氏綜合癥協會的成員叫住,說想請他幫忙,但又未想到要陳教授怎樣幫忙!之後,陳教授便即管上協會看看,竟看到粵劇名伶朱劍丹女士在教唐氏綜合癥小朋友做粵劇,令他很感動,因為他深明有錢也未必能請得朱女士教粵劇,但社會資本的力量卻做到了!他說:「想方法連繫人,運用創意發揮社會資本,自然能成就美事。」最後他想到幫助他們的方法,就是為他們找場地演出,讓大家見證這群小朋友的天賦。「只要願意去想、去做,世界就會更美好!」
![]() 香港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 |
商業電臺新聞及公共事務總監陳淑薇女士指建立社會資本,令社區更有人情味其實很簡單,每個人都可由自己做起,如早上碰見鄰居說聲早晨、日常和人接觸時多說謝謝、用謙卑有禮的態度待人接物,已是幫忙發放人情味。她鼓勵大家不要怕別人沒回應,只要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會發覺社區多了人情味。
![]() 香港商業電臺新聞及公共事務總監 |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研究與發展)呂大樂教授指出每個社會都有社會資本, 只是程度不同。香港的特色是高度城市化, 人口流動性高, 其社會資本難以和鄉村相比。但香港的公益事務、義工服務參與率都很高, 證明香港人其實很有人情味。他鼓勵我們每人多付出一點:「社會資本其實是一份付出了成本但不會虧蝕、更往往會有賺的超級『保本基金』。這是社會資本的重要特色,也是它能持續發展的原因。」
![]()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研究與發展) |
突破困難 齊建社會資本
談過如何令社區更有人情味後,司徒博士和丁博士續請各嘉賓分享建立社會資本的挑戰和困難。
林醫生指出,目前香港社會人與人始終較疏離,要發展社會資本需打破許多隔閡,但只要大家有心,由主動打招呼做起已有幫助。另一挑戰是要鼓勵更多不同界別的人,跳出自己的框框。例如社福界除直接提供服務,也能主動建立跨界別協作,擴大協同效應;政府可從城市設計著手,讓人有更多機會聚首交流;商界則把社會資本放入自己的營運模式……只要大家多走一步,就能更有效建立社會資本。
關先生指出挑戰主要來自推動中小企參與建立社會資本,因為他們的資源比大企業少。他說,曾探訪過一個基金計劃,其協作夥伴為一家屬於中小企的化妝學校,與計劃的合作成效非常好。「化妝學校為青少年提供化妝訓練,安排他們參與演唱會等大型活動,擴濶眼界,成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幫助年輕人尋找人生目標,企業又找到一批新力軍,多方共贏。」他笑說:「我認為商界參與應大有大做,小有小做,最怕唔做!」
![]() |
陳教授笑言自己是第一代樓長。他說,有一次,其副教授下屬曾無緣無故缺課數天,大家致電到大學宿舍又沒人聽。陳教授便致電給他媽媽,對方也不以為意,說兒子有時去向不定,但不久就會現身。陳教授聽完卻沒掉以輕心,仍要上宿舍看看才放心,怎料他開門時見副教授躺在地上,不省人事。送院後,醫生說,遲半天送來他就會失救。陳教授說:「若那次少做了一分,就會遺憾終身。」這件事驅使他日後「好事多為」,而且幫人幫到底。他勉勵大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去幫人,可以成為別人的社會資本。
黃先生以屋邨管理角度分享:「建立社會資本的活動,需要令居民持續參與。屋邨經理不太擅長舉辦能吸引居民持續參與的活動,所以最大挑戰是找到一個好夥伴,例如經驗豐富的社福機構,懂得怎樣籌備活動才能吸引人持續參與。另外,要設法令同事用心去做,視推動人情味、建立和諧社區關係為己任。我常鼓勵同事,幫人其實也在幫自己。我們和居民關係良好,彼此有互助互信,工作亦會較少衝突。」
![]() |
![]() |
多走一步 建立互信
陳女士指推動社會資本,必須由自己做起。她問大家:「會在家打爛自己的東西嗎?」香港既然是自己的家,自然就應愛護它。她又認為傳媒人如感到自己是香港一份子,就會去想怎樣為香港發放更多正能量;而市民大眾就可以由自己做起,以禮待人(如讓人先過路)、為人設想(如走到車廂中間,方便別人上車),社會自然更開心,更多人情味。
呂教授說香港人口眾多,但人愈多往往愈少互相關心,這對建立社會資本是個大挑戰。「我常跟學生說,進出商場時,扶著門一陣子,這不只方便後來的人,自己也會開心點。其實每人只要多做一步,已很有用。」他又指出近年社會多強調「公」,少講「共」,即社會有公眾的地方或設施之餘,還需有共同體驗、經歷的生活,例如大家在屋邨的公眾走廊一起玩和聊天,就能由互動建立出互信。若大家把「公」和「共」重新連結,就可產生更多社會資本。
發展社會資本 邁向主流
![]() |
最後,林醫生總結時語重心長地表示:「發展社會資本在香港社會已不是一個選擇,而是必然的事。我身兼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很明白香港人口老化嚴重,未來需照顧的長者愈來愈多,單靠政府提供的正規服務,將對社會造成非常龐大的壓力。因此,如社區中缺乏互助互信、守望相助的精神,未來香港發展將陷入困局。」他寄語各界人士不能獨善其身,必需合力令社會資本主流化,齊心帶領香港邁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