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4期基金通訊 — 街坊情 植根新社區
Together WE Create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陳志榮
社會資本摯友、基金計劃第一代樓長


新社區 街坊情

「哈佬,你哋好嗎?」當我跟一戶新搬遷到我家附近的居民打招呼時,他們幾乎都會把門關上!「我姓陳,都繫住喺呢一座三樓XXX室嘅,亦系呢座大廈互助委員會嘅主席,啲街坊都叫我做大佬榮,歡迎你哋搬嚟呢度!」、「我知道你哋搬緊屋未必有時間預備茶水,我呢度有壺滾水同幾隻杯可以隨便用。我無惡意或者特別意圖,只系誠意歡迎你哋咋!」、「水唔夠我晏啲再換過,仲有如果有乜我可以幫到你哋隨便出聲啦!」

這就是我的破冰大法了﹗其後,我還會跟這家人分享本區環境、互委會,以及本邨特有的樓長或層長街坊義工計劃,介紹居住在附近的層長給他們認識;如今,他們都已經成為我所居住的大廈義工及小層長了。

正如今期主題故事所述,遷入新環境,新鄰居、新社區所帶來的新鮮感往往伴隨著「人生路不熟」的焦慮和不安。由基金資助的樓長和層長計劃不但在街坊之間建立起互助網路,亦能協助紓緩新居民適應環境的壓力。眼見樓長計劃由毛毛蟲蛻變成為美麗蝴蝶,編織友善互助網路,播出的種子亦經已成長,更能當家作主,作為第一代樓長的我萬分欣慰,並因為致力協助推廣而充滿成就感。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蔡元云醫生
「突破匯動青年」會長


初到職場 進入社區

當年,我離港七年到加拿大完成醫學訓練。迴歸香港後,到九龍城播道醫院任職,發現自己遇到了很大的適應挑戰。

播道醫院是一間小型的社區醫院,與醫院內的同事建立關係並不太難,大家上下一心服侍社群。然而,我對九龍城區十分陌生,與鄰近的公屋居民更是毫不認識。於是我們嘗試組織義工小組為社區開設一些親職教育及親子活動;亦安排一些醫院專題常識講座及生命教育講座。效果出乎意料之外,社區居民樂意參與這類型的活動;醫院的醫生及他們的家人,還有護士、職工都樂意當義工,與區內的家庭,包括長者、父母及兒童都建立了互動、共融關係。

多年後,我雖然已不在醫院任職,但仍有機會重遇當年在那些社區活動中相遇的鄰人,每人都珍惜那種互動、分享、共融的真情。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方健儀
前電視新聞報道員


我的好鄰居

小時候,我居於沙田公共屋邨,當時我們一家與鄰居關係熟稔,守望相助,甚至將家門鎖匙放在對方的家,以備不時之需,鄰居的太太更成為我妹妹的契媽。

還記得十五歲那年,我們一家五口要從居住了十多年的公屋搬到馬鞍山的居屋,對於更理想的居住環境,心裡雖然充滿希冀,但新居離學校遠了,鄰居又互不相識,心情難免有點徬徨。幸好,居於我們新居隔壁的太太,知道我正在她女兒的母校就讀,竟然主動問我們要不要她女兒的舊校服。她如此主動提供幫助,溝通的大門立時就打開了。我很慶幸自己能遇上這樣的好鄰居。

經歷過居住環境改變,我很明白當中的焦慮,尤其是新來港人士或缺乏人際網路的居民,所遭遇的衝擊更大。每個人的適應能力都不同,有些人一天便能適應新環境,有些人可能要花上一年,甚至數年時間才能慢慢習慣新生活。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的資助計劃,主動深入新社區,發掘有需要的居民,讓他們更快融入新環境,為社區築起更多互助網路。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圖片

彭秀慧
劇場導演、演員、跨媒體藝術工作者


彌足珍貴的街坊情

幻想有天你做飯時發現豉油剛好用完,情急之際,你會選擇跑到街口那家尚未關門的超級市場補貨;還是打開大門問隔離屋太太借用?「問隔離屋借豉油」這種街坊有個照應的情操也許消失已久,意味著今天香港的鄰里關係愈變疏離。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天天和你一墻之隔的姓甚名誰,縱使每天相見卻從不打個招呼。

對於已經多年獨居在郊區的我,卻一直被鄰居寵幸著,不只有和諧的鄰里關係,生活上每每得到了照應,親切的街坊情更令我眷戀著所住鄉村。記得多年前一個黑雨晚上,我深夜回家時發現所住小平房正出現嚴重漏水,我二話不說跑往相熟鄰居求救。結果,住在隔壁的兩位先生從熟睡中醒來,奮勇冒著大雨為我爬上屋頂搶救。大小節日,街坊之間會一起慶祝,鄰居關係幾像一家人,有吃同嚐有湯同分,在這日漸變得冷漠的社會,小小社區內的街坊情更是彌足珍貴。

社區共享的資本絕對不是一瓶豉油那麼簡單,而是一份精神,一份人情味,從建立歸屬感到信任到互助互愛,特別是在長者和新居民眾多的地區,他們需要的關懷和支援,正是我們支援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計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