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期基金通訊 — 街坊情 植根新社區
計劃大發現
家‧愛連線
![]() |
執行機構 | : | 香港善導會—家庭支援服務 |
計劃推展期 | : | 2014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 |
對象 | : | 在囚及更生人士家庭 |
推行地區 | : | 全港各區 |
主要協作夥伴 | : | 譽宴集團、DHL Global Mail (Hong Kong) Limited、仁濟醫院方若愚長者鄰舍中心、香港添馬網上扶輪社、善啟慈善基金會、天主教聖伯多祿復生會、多間中學 |
資助金額 | : | $2,476,000 |
目的 | : |
|
推行策略 | : |
|
![]() |
![]() |
一道「深窗」,可能阻隔了在囚人士與其家人在身體和心靈的接觸,彼此缺乏關愛;可能讓家屬感到蒙羞及擔心受到歧視,隱閉了自己而令社會網絡越來越薄弱;可能使更生人士及其家屬在更生路上舉步維艱,孤獨無援。
然而,「家‧愛連線」計劃讓「愛」跨越了深窗,成為重建「家」庭關係與「連」結社會網絡的良方!
愛越深窗 開啟溝通之門
計劃洞察到在囚人士的需要,從三方面介入以加強他們與家庭成員的溝通和接納,包括成立了「家家有情–天倫互助社」和「家有小寶」兒童小組,讓一群在囚人士的父母、配偶、兄弟姊妹或子女能互訴心事,減低被社會標籤而導致的壓力及理解在囚人士的處境,以建立互相支援網絡。同時,計劃亦為在囚人士舉辦「生命及家庭教育小組」,協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社交能力及學習與家人相處;再透過心意傳遞計劃,促進他們向家人表達關懷,讓愛能衝破隔膜,跨越深窗,重建家庭關係。
![]() |
關愛同行 編織同路人互助網絡
「於同行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更生人士及其家屬的喜與悲,期望鼓勵他們以正向思維面對未來的挑戰,原來同時亦激勵了自己……」「天倫大使」張太悟出助人自助的真諦。
更生人士與家屬所經歷的困難,實不足為外人道。因此,計劃培訓了一班過來人轉化成為「天倫大使」,以支援剛重返社區,需要重新認識和適應社區生活的更生人士。「天倫大使」會藉著探訪,與更生人士及其家屬建立互助的關係,編織同行互助的支援網絡。就如其中一位更生人士家屬黃太表示:「兒子在獲釋後惡習未能立即改變,令我與年長的丈夫感到身心疲累。幸得到『天倫大使』的關心和經驗分享,使我更堅定地以正確的價值觀再教育兒子。」
愛無界限 宣揚跨界別共融精神
除了更生人士及家屬的努力,不同界別人士的接納和支援更有助他們融入社區,擴濶他們的社會網絡,故計劃將共融資訊推而廣之,進入校園,由過來人向學生分享更生路上的心路歷程。此外,計劃鏈接了多間企業提供物資及招募義工成為「同行者」,透過參與探監、接送在囚人士及家屬等活動,讓「同行者」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他們的處境,以建立互惠互助關係。企業義工均表示活動不但令他們有機會認識到不同人士,更加強了他們與不同背景人士溝通的技巧。
「愛」既能化解在囚人士與家人之間的隔膜,亦能建立家屬之間互助互信的支援網絡,更能超越不同界別的界限,讓不同背景的人士共同成長,實踐社會資本中的互惠與共融。
原來只要多一點「愛」,便能跨越深窗,讓共融精神在社區上植根。
「家‧愛連線」計劃
跨界別協作 | |||
家 在囚及更生人士家庭 |
社 仁濟醫院方若愚長者鄰舍中心、善啟慈善基金會、社區人士 |
商 譽宴集團、DHL Global Mail (Hong Kong) Limited、香港添馬網上扶輪社 |
校 多間中學 |
推行策略 | |||
透過不同的互助平台,擴濶在囚/更生人士及其家屬的互助支援網絡 | 轉化更生人士及其家屬服務同路人,達至自助和互助 | 引進各界資源,支援在囚及更生人士與其家屬,建構跨階層支援網 | 透過社區教育,消除社會人士對在囚及更生人士的誤解 |
手法 | |||
|
培訓「天倫大使」及「同行者」一同服務:
|
|
|
效果 | |||
改善在囚及更生人士的家庭功能,建立家庭支援網絡 | 提升更生人士及其家人的社區參與,提升他們的能力 | 促進不同背景的人士接納與包容更生人士 | 加強學生及社會人士對在囚人士和家屬的瞭解,達至社區共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