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期基金通訊 — 街坊情 植根新社區
社本先鋒
「兩脇發功」陳宇豪
![]() |
「兩脇發功」男士社區結連計劃社工 陳宇豪
基金資助生命工場於2015年初推行為期三年的「兩脇發功」男士社區結連計劃,是少有以男士為服務對象的社會資本計劃。項目透過發掘油尖旺區內有不同傳統技能的男性居民,發揚地區傳統文化,從而強化區內男士與社區的連繫,促進跨階層的互助網路。
兩脇發功 兄弟演義
33歲的陳宇豪曾參與推行兩個由基金資助的社會資本計劃,之前為生命工場的義工,協助出版刊物,由於有感男士服務的需要,逐向機構提議以社會資本計劃推行男士服務,補充現有家庭服務的不足。現時阿豪為計劃社工,與一班男性同事並肩為油尖旺區的男士及社區服務。
阿豪形容油尖旺區乃臥虎藏龍之地,區內不少老店老師傅技術高、經驗豐富,精於書法、木工及五金水電等:「可惜他們的傳統技藝日漸被印刷、機器及主流經濟所取代。計劃希望發揮他們已有的資本,讓『技術再發功』,並透過團結他們的力量做到『兄弟演義』,群策群力服務社區。」阿豪闡述計劃口號「兩脇發功,兄弟演義」的意義及計劃背景。
男士服務 要有一套
計劃講求技能發揮,計劃名稱「兩脇發功」就是由區內著名的街頭書法家華戈所贈。華戈為不少商場及食肆招牌操刀,亦曾協助電影如《葉問》及《食神》等題字。阿豪表示:「計劃目標年齡群是40至60歲的男士,計劃名稱加上充滿氣勢的書法字型,很『佬』,很屬於他們,非常『吸客』。」
阿豪曾參與以男士為對象的社會服務,從中學習了不少接觸及推動男士參與的方法。個子圓圓的阿豪笑言其外形不具攻擊性,對工作亦非常有利。由於他非本區居民,爲了與男士結網,他日日擺街站:「就好似選議員一樣,要增加曝光率,讓他們認識你,有事亦會想起你。」此外,於宣傳物資他亦下了一番苦工:「我們會印刷卡片方便男士攜帶,刊物亦以報紙版面作設計,配合他們的閱讀習慣。
![]() |
有感服務需要 結集過往經驗
阿豪過去的工作,讓他明白男士有一定的服務需要,不過專門服務男士的組織及計劃比較少,而且他們又往往被主流服務忽略:「例如普遍家庭服務中心以粉色為主,活動亦較多女性參與,這會令男士們卻步。」
阿豪認為以社會資本策略為男士提供服務,較有彈性,亦可與常規服務互補不足。他曾參與兩個基金計劃,包括仁愛堂於04年推行的「民間智慧建社區 – 屯門社區經濟發展計劃」及東華三院於08年推行的「『天廚』鄰舍互助計劃」。阿豪表示,讀書時已對社會資本這課題感興趣,不過要實踐亦須下功夫。
「參與『民間智慧建社區計劃』認識了區內的家庭及婦女,透過舉辦大量的興趣班及組織背景相近的婦女小組成功織網(凝聚形社會資本)。去到推行『天廚』,計劃連結了不少飲食業界的人士及機構,讓我學習到如何與不同背景及階層人士結連(搭橋型社會資本),進一步提升及發揮婦女的潛能。直到今天,我期望結合過往的經驗,擔當一個中間人,協助發揮男士已有技能,為參加者及社區帶來改變。」
![]() |
邊學邊做 配合地區特色
油尖旺區的男士有單身、已婚或是退休長者;有來自中產亦有住劏房的。另外,區內流動性高,居民亦包括南亞裔及新來港人士。
「由於男士比較少表達感受,相反喜歡行動,因此,我們會舉辦集體運動,如打兵兵球、羽毛球、行山等,從而強化他們之間的網路。」而爲了遷就部分上班的參加者,大部分活動會於晚上或假日舉行。
65歲的林強剛退休,退休前從事家電生產及維修的工作,他自言朋友不多,期望參與計劃可以令退休生活變得更積極及有意義。在阿豪的安排下,林強就曾為另一基金計劃「疾風勁草 – 無障礙劇團」設計舞臺道具。另一位參加者50歲的Henry從事膠片製造,參與計劃目的是擴濶圈子,他正為計劃設計宣傳膠箱。
阿豪表示,感謝一班好同事好兄弟,亦感激區內男士們的支援及信任,他表示雖然計劃只是推行了大半年,現時已有不少區內組織表示支援並期望與他們合作,成效令人鼓舞:「我們發功的速度及威力比預期快速及強大。未來,希望繼續發掘更多男士的潛能、嘗試更多的協作計劃,及增加多些社區服務,為區內各階層服務,建立更多的跨界別互助網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