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期基金通訊 — 街坊情 植根新社區
主題故事 - 從「人生路不熟」 到人情味滿載
建構社區能力,是基金其中一項重點工作。自2002年成立以來,基金見證過多個新區發展、新屋邨及重建屋邨落成,例如在九十年代開始有大量人口遷入的天水圍及東涌;或是各區多個新屋邨及重建屋邨落成時,基金均適時在當區積極推動社會資本發展計劃,以加快建立社區人際網路,協助居民融入新環境。
新區發展 — 天水圍
天水圍自1992年落成第一條屋邨天耀邨後,共有十多條公共屋邨及其他私人屋苑陸續落成,人口急劇上升。基金早於2003年開始在天水圍發展社會資本,首個基金計劃為「你我一家親,生活樂繽紛」,通過幼兒中心匯聚新來港人士,幫助他們連結本地家庭。之後數年,基金相繼在天水圍資助不同性質的計劃,迴應社區需要。及至2008年,基金更因應天水圍發生連串家庭事件而特別針對該區需要,合共資助了14個計劃,是歷年同一地區獲批計劃數目之冠。
基金曾於2010年委託獨立顧問,為基金在發展社會資本的整體成效進行研究及評估,當中特別就天水圍的社會資本成效進行深入評估。結果顯示曾參與基金計劃的天水圍居民無論在社會資本的發展能力、社會共融及社會參與等範疇、身心健康狀況,以及對社區的歸屬感,都較其他天水圍居民好。他們與家人及鄰舍的關係亦有所改善,有助預防家庭暴力及罪行發生,令社區更和諧。今天的天水圍已不再悲情,正是各方合力發展社會資本的成果。
![]() |
新區發展 — 東涌
九十年代,大量外來人口遷入東涌。當中大部份為年輕核心家庭,對社區並不熟悉,鄰舍關係亦薄弱。基金先後資助多個計劃,建構平臺,鼓勵鄰里互助,以聯繫地區各界人士,共同建構東涌成為一個「安健城市」。最先推行的「陽光社區」計劃,早於2003年出現,以連繫單親/綜援家長、新居民及商戶為目標。
於該區推行的基金計劃,其中一個特色是充份彰顯跨界別合作,達至支援社區的成效。例如由香港離島婦女聯會推行的「故事家庭樂」計劃,就連結了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康文署東涌公共圖書館、香港興業有限公司、東涌安全健康城市、東涌區幼稚園及中學等不同界別的夥伴,令新舊居民獲益。另一基金計劃「『戶連社』共建東涌安善社區」,更累計與超過50個不同界別的地區夥伴合作,互補優勢,提升社區凝聚力。
![]() |
新屋邨及重建屋邨落成
基金從2003年由香港仔坊會及香港南區婦女會推行的南區「愛心邨」計劃,發展出以樓長協助新居民加快適應新社區的模式,有效在社區建立鄰里互助網路。其後,基金相繼於多個新屋邨落成時,資助不同的「樓長」計劃,例如2005年於南區石排灣邨推行之「家在石排灣計劃」,就因應當時黃竹坑邨清拆,許多居民被調遷至石排灣邨,於是組織舊居民成為樓長去聯繫及關心新居民。這種「結網精神」更能如滾雪球般發展,當早期遷入的新居民適應新社區後,再以過來人身份協助後來遷入的新居民。
其他迴應新屋邨及重建屋邨需要的「樓長」計劃還包括:由觀塘民聯會推行的「盈火相傳計劃」(彩盈邨)、由聖公會聖匠堂社區中心於紅磡區推行的「心『伙』相傳健康社區計劃」(紅磡邨二期)、由香港宣教會恩霖社區服務中心於上水區推行的「開心工程@清河」計劃(清河邨)等。各計劃均顯示「樓長」模式能及早介入社區鄰里關係,為日後的鄰里支援打下穩定基礎,成效顯著。
![]() |
善用「資本」 事半功倍
所謂「萬事起頭難」,由零開始建立社會資本,築起互助互信的支援網路實在不容易。但其實新社區中有許多潛在的社會資本可供利用,例如鄰近社區現存的網路和團體、跨界別的有心人或商界組織、新居民的才藝或技能等等。有了這些「資本」在手,只要善於利用,在新社區搭建橋樑時就能事半功倍。
至於推行方法則可按區情和對像而構思,例如該區新遷入的核心家庭較多,可能有較多新手或年輕父母需要別人指導照顧新生嬰幼兒;若區內青少年較多,則可能需以信息技術連繫他們。
未來,基金會繼續因應新社區的發展推行更多發展社會資本的計劃,協助居民加快適應社區。我們期待更多有心人、熱心團體的響應和支援,一起締造令市民安居樂業、充滿人情味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