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崇一醫生:醫人醫心醫社區
本港醫療需求增長迅速,前線醫護壓力爆煲,擁有30年醫院行政經驗的陳崇一醫生(一醫生/一哥) 一直倡導包括「身心社靈」的整全健康,認為「社」(即社交關係、社會網路等)是社會資本重要元素。個人和社區若有適量社會資本,有助紓緩醫療壓力。
「醫治病人,百分之八十靠醫護人員服務,可能百分之二十有賴社會資本補足,例如鄰里關懷互助、同路人分享守望等。」
「一醫生」退休前是播道醫院院長、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香港浸信會醫院行政總監,在一次「社、醫、商」合作活動中,他深刻體會強化社會網路於提升個人社交健康的重要性,亦與基金結下不解緣。
「當時浸會醫院參與基金資助計劃的活動,我以義工身份家訪一對長期病患的年邁夫婦,他們照顧兩名孫兒,終日悶困家中。探訪讓他們得知社區有課餘託管等服務,這促使他們踏出社區,而因為『社性健康』改善,身體也變得健康。後來他們更由受助者轉化成義工,幫助其他家庭。」
參與基金計劃讓他有機會從醫院行政工作走到前線:「透過走入社區、人情味的接觸,豐富我全人照顧的體會,讓理念更清晰,不只是紙上談兵。」卸任基金委員工作及退休後,他繼續透過其網路推廣社會資本:「要達至身心社靈的整全健康,不可單靠一個專業,我會繼續推動跨界別協作,共同建立全人健康的社區。」
我們衷心感謝「一醫生」退而不休,繼續醫人醫心醫社區。
《撰文: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副主席陳國康博士》
「醫治病人,百分之八十靠醫護人員服務,可能百分之二十有賴社會資本補足,例如鄰里關懷互助、同路人分享守望等。」
「一醫生」退休前是播道醫院院長、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香港浸信會醫院行政總監,在一次「社、醫、商」合作活動中,他深刻體會強化社會網路於提升個人社交健康的重要性,亦與基金結下不解緣。
「當時浸會醫院參與基金資助計劃的活動,我以義工身份家訪一對長期病患的年邁夫婦,他們照顧兩名孫兒,終日悶困家中。探訪讓他們得知社區有課餘託管等服務,這促使他們踏出社區,而因為『社性健康』改善,身體也變得健康。後來他們更由受助者轉化成義工,幫助其他家庭。」
參與基金計劃讓他有機會從醫院行政工作走到前線:「透過走入社區、人情味的接觸,豐富我全人照顧的體會,讓理念更清晰,不只是紙上談兵。」卸任基金委員工作及退休後,他繼續透過其網路推廣社會資本:「要達至身心社靈的整全健康,不可單靠一個專業,我會繼續推動跨界別協作,共同建立全人健康的社區。」
我們衷心感謝「一醫生」退而不休,繼續醫人醫心醫社區。
《撰文: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副主席陳國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