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重塑「三無」之家



深水埗「三無大廈」(即沒有業主立案法團、居民組織及管理公司)的居民大部份是基層,平日都外出為口奔馳,鄰里關係較薄弱。有見及此,香港明愛基層組織發展計劃在該區開展「鄰里互助‧抗逆社區一起創」計劃(註),提升居民的社區參與,共創理想社區。

亞嫦於五年前遷入區內一幢「三無大廈」,回想首次踏足「新居」,亞嫦直言眼前的景象十分震撼。她憶述:「樓梯間及天台都堆滿棄置的傢俱、煙蒂、垃圾等,臭氣熏天,更有老鼠、曱甴等橫行......」

面對惡劣的居住環境,亞嫦沒有被嚇跑,反而抱著「自己社區、自己改善」的心態,成為計劃樓長,透過定期「樓座會議」,與街坊商討及解決社區問題,例如衞生、治安、鄰里關係等。她坦言由於街坊來自五湖四海,背景、文化等截然不同,最初擔任樓長的角色並不容易。她舉例:「我們曾提議集資聘請清潔工,定期清潔共用空間,但由於涉及額外支出,並非人人願意。經過多次『樓座會議』及宣傳後,才成功打動所有街坊支持。」

有時候,為了盡快處理一些簡單事務,亞嫦會不怕蝕底多走一步。例如早前她發現樓梯間的電線亂七八糟,成為消防隱患,便聯繫持電工牌的街坊一起清理廢棄電線,隨後更跟丈夫走遍整幢大廈,逐一將仍通電的電線固定於牆身。她形容這都是舉手之勞,並感謝計劃凝聚街坊及提升大家對社區的關注。「原本天台猶如『垃圾山』,當我們提出一起清潔後,街坊都一呼百應 ─ 男士負責搬運雜物、女士打掃、小朋友就發揮創意美化天台,各司其職。」

計劃社工俊禧見證一班街坊由無心無力變得出心出力,深感欣慰。「很多街坊最初覺得劏房是短暫居所,自己只是過客,因此選擇袖手旁觀。計劃採取「以舊帶新」的形式推行樓長制、建立聚腳點等策略,促使街坊互相認識,當他們建立關係後,自然對社區更有歸屬感,樂意參與其中,共同重塑『三無』之家。」俊禧表示由街坊打造、煥然一新的天台現已成為聚腳點,中秋將至,一班街坊很期待在天台賞月及分享美食呢!

註:「鄰里互助‧抗逆社區一起創」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香港明愛基層組織發展計劃推行

撰文: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主席關則輝先生
photo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