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樂友里
香港人口高齡化已成趨勢,根據政府《2021年人口統計》,本港獨居長者的人口約19萬。當獨居長者遇到各種生活問題而未能即時聯絡親友幫忙時,便會頓感徬徨。這種無助感程伯亦曾體會過,年過70的他數年前獲派漁灣邨新落成的漁進樓,能夠由劏房「上樓」,本應值得慶賀,但當想到一連串入伙問題而找不到人協助時,程伯曾想過放棄「上樓」……
回想初到貴境的情形,程伯不禁淚眼連連。「當時只得清水樓一間。我平日靠打散工過活,僅夠三餐溫飽,沒多餘的錢應付搬屋的開支,連一張床也負擔不起,因此只能席地而睡。當時是年尾,天氣很冷,但不想在大時大節打攪人,唯有自己捱下去。」
及後,程伯在與保安員閒談間認識「漁樂友里」新屋邨社區支援計劃(註),便冒昧走到計劃辦公室向社工求助。「當社工知道我的情況後,便不停打電話,聯繫送贈二手傢俬的機構。幾經辛苦,他們為我物色到一張雙層床,更即時安排義工上門為我安裝。」程伯形容那是他收過最窩心的禮物,不單填滿了空蕩蕩的家,更令他感到社區有愛。
那次經歷成為程伯參與社區的推動力,他表示:「他們與我無親無故,也對我的事這麼上心,做到通宵達旦。我作為這條邨的一份子,也應出一分力!」於是他參與計劃並受訓成為「健康大使」,善用空餘時間為居民進行簡單的身體檢查及帶領健康班組。程伯最高興於計劃認識一班街坊,令他不再是獨行俠。「以往很擔心別人知道我出身寒微及孤苦伶仃,不敢跟人打招呼。現在街坊見到我也會叫我一聲『程伯』,真的很開心,覺得自己也有一個家!」
計劃社工Jacqueline表示不少街坊最初都像程伯一樣,因不同問題而「收埋自己」,但自從參與計劃後,便逐漸融入社區。她表示:「街坊自發建立一個WhatsApp群組,現在不論事無大小,例如找鄰里幫手買日用品、暫託小朋友、家居維修等,他們都會直接在群組求助,而街坊都一呼百應。隨著街坊關係愈來愈緊密,相信我們很快便可以功成身退呢!」
註:「漁樂友里」新屋邨社區支援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聖雅各福群會灣仔社區中心推行
撰文: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副主席沈豪傑先生
回想初到貴境的情形,程伯不禁淚眼連連。「當時只得清水樓一間。我平日靠打散工過活,僅夠三餐溫飽,沒多餘的錢應付搬屋的開支,連一張床也負擔不起,因此只能席地而睡。當時是年尾,天氣很冷,但不想在大時大節打攪人,唯有自己捱下去。」
及後,程伯在與保安員閒談間認識「漁樂友里」新屋邨社區支援計劃(註),便冒昧走到計劃辦公室向社工求助。「當社工知道我的情況後,便不停打電話,聯繫送贈二手傢俬的機構。幾經辛苦,他們為我物色到一張雙層床,更即時安排義工上門為我安裝。」程伯形容那是他收過最窩心的禮物,不單填滿了空蕩蕩的家,更令他感到社區有愛。
那次經歷成為程伯參與社區的推動力,他表示:「他們與我無親無故,也對我的事這麼上心,做到通宵達旦。我作為這條邨的一份子,也應出一分力!」於是他參與計劃並受訓成為「健康大使」,善用空餘時間為居民進行簡單的身體檢查及帶領健康班組。程伯最高興於計劃認識一班街坊,令他不再是獨行俠。「以往很擔心別人知道我出身寒微及孤苦伶仃,不敢跟人打招呼。現在街坊見到我也會叫我一聲『程伯』,真的很開心,覺得自己也有一個家!」
計劃社工Jacqueline表示不少街坊最初都像程伯一樣,因不同問題而「收埋自己」,但自從參與計劃後,便逐漸融入社區。她表示:「街坊自發建立一個WhatsApp群組,現在不論事無大小,例如找鄰里幫手買日用品、暫託小朋友、家居維修等,他們都會直接在群組求助,而街坊都一呼百應。隨著街坊關係愈來愈緊密,相信我們很快便可以功成身退呢!」
註:「漁樂友里」新屋邨社區支援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聖雅各福群會灣仔社區中心推行
撰文: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副主席沈豪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