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二個家



「我住在劏房十多年,疫情爆發時,簡直是惡夢。一來不敢外出,日日『對住四面牆』;二來住屋環境狹窄、衛生又差,經常擔心受感染;另外,兒子需要上網課,但網絡常常接收不良,影響上課進度。」Sandy一一訴說自己的苦況。

半年前,Sandy於大廈梯間看到「幸福心房:基層家庭家居及成長支援計劃」的宣傳海報,被活動吸引,因而主動參與。「計劃舉辦不同活動,如網上功課輔導班、親子活動等,全部免費,又可以跟兒子出外抖抖氣。」參加了一段日子後,Sandy逐漸與街坊及計劃團隊熟稔,因此樂意多走一步,於家長小組協助託管小朋友。「碰巧那個時段兒子要補習,我便有空檔幫手。我之前在學校擔任故事姨姨,可運用相關經驗,跟小朋友說故事、做手工、玩遊戲等。住劏房的小朋友難得有空間及同伴一齊玩,他們都格外珍惜,樂在其中。」

Sandy表示參與計劃最大的得著莫過於找回自己的「家」,「劏房戶都是基層,為了糊口往往早出晚歸,加上租戶經常轉換,因此我以往與鄰里的關係很疏離。參與計劃後,我不但認識了很多街坊,而且體會到自己也可為社區付出,逐漸對社區建立歸屬感,慢慢有『家』的感覺。」

計劃社工華華表示大埔區有過萬名居民住在各類型不適切居所,包括劏房、寮屋和鐵皮屋等,各自面對不同的生活困難,往往不知如何求助,「如有劏房家庭反映單位日久失修,惟業主不肯維修;另有家庭反映疫情下親子衝突大增,因此計劃連結各界支援他們的需要,如教會義工協助維修單位、大學生教導小朋友功課等。計劃亦建立義工隊,推動街坊連結社區,讓他們感受到即使住屋環境未如理想,社區會是他們第二個家。」

註︰幸福心房:基層家庭家居及成長支援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推行。

撰文: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副主席陳國康博士
photo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