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关怀作药引 治病也治心



定时服药是不少长者每天的例行公事,对于每天要服用七、八种药物的长者,由于药物种类和剂量不时有所增减,「吃漏药」和「拣药吃」是司空见惯的事。

有见及此,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社区健康及药物安全外展队于深水埗推行医社同行计划,安排医学院学生与长者义工结伴,定期探访区内有需要的长者,指导他们安全用药之余,亦希望及早发现和处理长者的健康问题。

药剂系学生Jacky表示,从服务中首先学到的是跟长者沟通的技巧。「跟长者倾谈时,不能用药物的学名,要用『脷底丸』、『薄血丸』、『肥仔丸』等俗称,他们才能明白。」

同学Anthony分享:「跟长者沟通,要多聆听及了解他们的想法。曾经有长者不肯吃某一种药,跟他沟通后,了解到原来是那种药丸对他来说太大颗了,难以吞咽。于是我们便教他请医生改为处方药水,问题就此解决了。」另外,Anthony认为有社区长者义工同行有助跟长者沟通及建立互信,毕竟长者最明白长者的需要。

经常伙拍学生家访的长者义工少英表示,与学生同行可以互补不足。「有时候学生不懂得跟老人家打开话匣子,我可以作桥梁。另外,我们亦清楚长者的生活需要,例如较易察觉到家居安全问题,必要时可协助转介。」

我相信计划的精髓在于织造跨背景、跨代的互助网络,医护义工及社区义工同心同行,照顾长者的健康及心灵需要,实在治病也治心。

注:医社同行计划由社区投资共享基金资助,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社区健康及药物安全外展队推行。

撰文: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委员会副主席 陈国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