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特色计划


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图片
计划名称及编号 : 晴天计划
推行机构 : 伯裘书院
潮阳百欣小学
资助金额 : HKD$ 2,040,000
推行时期 : 1/12/2008 - 30/11/2011(共3年)
对象 : 天晴邨居民
推行地区 : 天水围


1. 目的

  • 发展和谐互助的社区网络,并善用学校的校舍作居民休闲活动,以补足地区上缺乏居民聚脚地方的不足,达到资源共享的“家、校、社”合作模式
  • 通过小学及中学突破性协作的力量,以托管和功课辅导为切入点,凝聚家长的力量,为社区作出承担
  • 两所学校的家长及关心社区的人士,共同携手因应社区及学童的需要提供服务,从中提升家长与家长、家长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建构睦邻的关系,凝聚和谐社区的气氛


2. 推行策略

  • 培训“晴天大使”及“晴天家长”, 在培训过程中,辅导学童温习功课,同时提供适切的课余活动,调整生活培养个人品德,让在职家长安心投入工作,共建和谐社区
  • 透过鼓励区内居民参与“晴天家长”义工培训计划,使他们了解与学童沟通的技巧,投入托管服务
  • 吸纳区内中学生参与培训,成为“晴天大使”义工,掌握功课辅导等技巧,成为学生的义务导师。
  • 发展及推动“晴天大使”及“晴天家长”义工,共建和谐社区
  • 强化“晴天计划”的义工,共同推动交互社区网络


3. 简介

  • 提起“学校”, 固然联想到是提供教育的地方, 然而,学校作为社区的一份子, 可担当的角色绝对不限于此。基金资助的“晴天计划”, 便是由两间毗邻的中、小学校突破传统, 以实践“开放校园”的理念出发, 承托社区和家庭的需要, 借此亦启动了社区及家庭中潜藏的资源和动力,生成“家、校、社”的交互优势,以及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


4. 计划内容


4.1 “悲情不再,天天都是晴天”

  • “晴天计划”由伯裘书院及潮阳百欣小学合办,目标是为天水围社区建构互助网络,希望区内居民生活和谐,“悲情不再,天天都是晴天”正是计划的基本信念。
  • 针对天水围较多新移民及双职父母家庭,课后照顾学童的需要甚为殷切,计划便以日常课余托管作为切入点,利用潮阳百欣小学的校舍作为照顾及托管儿童的地方,并邀请天晴邨居民、两校的家长及伯裘书院的中学生共同担当课余义务导师,借此平台带动 居民参与及投入社区,为有需要家庭出一分力。
  • 计划又以伯裘书院为增值平台,利用热心社区人士的不同专长,於假日举办不同的增值课程,如电脑班等,从而提升居民个人自信心及就业能力。
  • 在举办看似平常的课托和增值课程背后,两所学校着实是“突破传统”,实践了“开放校园”的理念。他们都希望透过开放两所校舍,让居民能够共享学校的资源,亦利用校园推行各项供居民及家庭参与的活动,凝聚天晴邨及天水围的家庭及居民,达致资源共享的“家、校、社”模式。

4.2 “两校合作,共建社区”

  • 除此之外,计划在社区内会举办不同的家庭及社区活动,一方面创建及巩固家庭之间紧密而交互的关系和网络,另一方面带动家庭与社区其他人士的接触和交流,创建社区凝聚力,以及提升社区的关怀文化和气氛,例如透过探访长者,使晴天大使对长者有更深切的认识,增加关怀,这“家有一宝”社区网络探访队至今已创建了45个家庭网络。同时,计划的部分活动由青少年与家长共同筹划,借此增加两代沟通的机会,打破隔膜,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及体谅。
  • 与此同时,学校亦秉承培育学生个人品格及承担社会之责任及使命,在计划中特别配合学生及区内青少年的需要,培育他们参与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包括上述的课余托管、探访、筹划活动,以及表演项目等。
  • “两校合作,共建社区”一直是计划的宗旨,回顾过去两年来“晴天计划”成功的关键,实有赖一众“晴天大使”的投入。直至2011年3月份,计划累积晴天大使达200人,核心义工已达60人,他们均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学生、大专生、家长及社区人士,可见社区人士对计划的支持及拥戴,能够令课余托管班一直风雨不改地为社区上有需要的家长提供托管服务。


5. 总结

  • 整个计划的“家、校、社”合作模式由学校出发,承托了社区及家庭不同层面的需要,更重要是成功带动不少社区人士及家庭投入参与社区事务,互相承托,创建社区互助网络;同时,接受帮助的个人与家庭从中亦能够得以提升与转化,以至回馈於社区参与其中。整体而言,计划成功强化了家庭的功能,增加了社区的凝聚力,为社区创造了一个源源不绝的动力循环。
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