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曾進行的社會資本研究
基金評估研究
- 基金第一次及第二次研究及評估
局方於2004-2006年及2010-2012年分別委託本港多間大學為基金資助計劃在發展社會資本的整體成效進行兩次獨立的評估研究。
- 大專院校參與的個別基金計劃的社會資本研究項目
基金非常重視計劃在推展過程中的實戰經驗總結。因此除評估整體社會資本的發展外,基金亦鼓勵受資助機構與大專院校合作進行研究,以總結計劃使用的介入模式和策略、發展跨界別協作,以及建立網絡的策略/工具的經驗。受資助機構可同時在遞交計劃書時,向基金申請資助進行研究,以評估其社會資本建立策略的有效性。
基金曾資助的研究資料及詳細報告如下:
基金資助計劃及計劃執行機構 (計劃編號) 參與的大專院校及學者 完成年份 藍天計劃 – 佛教慈光幼稚園及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 (0009-15)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及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 丁惠芳博士 2014 「SMARTCare‧齊“喜”動」長期病患者照顧者地區支援網絡計劃 – 香港復康會康山中心 (0008-17)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 趙美莉博士 2014 「家」陪同心 社區網絡計劃 –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及利民會(0038-17)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黃於唱教授 2015 鄰里「心.伙」相傳計劃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香港房屋協會、香港觀龍樓居民協會及漁光村互助委員會 (0016-18)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 陳章明教授 2015 南區愛心邨計劃 - 共建安善利東邨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香港南區婦女會有限公司及利東邨業主立案法團 (0017-18)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 陳章明教授 2015 「舞動人生」青年正能量計劃 – 東華三院屯門綜合服務中心 (0003-19)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 陳章明教授 2016 「DR. Youth」-《商、民、社、校》新來港青少年社會資本協作及社區共融計劃 –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0020-19) 豐盛社企學會主席及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客席教授 紀治興博士 2016 良伴計劃 – 博愛醫院王木豐紀念長者健康支援及進修中心 (0021-20)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 陳章明教授 (至2016年4月)
嶺南大學副校長及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 莫家豪教授 (由2016年4月起)2016 「SMARTCare.有您友里」照顧者支援網絡計劃 – 香港復康會康山中心 (0018-22)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 趙美莉博士 2017 耆藝傳晴 – 伯裘書院及潮陽百欣小學 (0014-26) 香港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副系主任及助理教授 羅翠翠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林昊輝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副系主任及助理教授 伍志豪博士2020
基金秘書處進行的社會資本研究
- 恆常研究
研究項目 研究簡介 基金資助計劃社會資本發展成效研究 (自2013年開始) 為有效評估計劃所達致的社會資本成果,基金於2012年底整合出適用於基金資助計劃的「社會資本量表」,並於驗證後由2013年7月開始,邀請所有計劃的直接參加者及義工在計劃推展期間,最少填寫兩次「社會資本量表」。截至2023年12月31日,基金收到275個資助計劃共48 694份問卷。基金秘書處會為每個基金資助計劃編製最少一份「計劃社會資本發展成效」報告,讓基金及資助計劃團隊了解計劃就協助其計劃直接參加者及義工發展社會資本的成效。 基金資助計劃社會資本持續發展狀況 (計劃資助期完結後6至18個月)調查 (自2013年開始) 為有系統評估計劃在資助期屆滿後的持續發展情況,基金於2013年6月完成制作「社會資本持續發展狀況問卷」,並於同年7月開始向資助期屆滿後的計劃發出問卷,以了解在計劃完結六個月後及十八個月後的持續發展情況。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基金共邀請237個資助期屆滿的計劃職員及義工或直接參加者代表進行調查,當中有213個計劃參與第二次調查。在237個計劃中,有226個計劃交回問卷(回收率為95.4%),當中225個計劃(超過九成)在資助期屆滿後依然持續運作,模式主要包括由所屬機構提供內部資源承托發展、得到地區持份者/關鍵協作夥伴的支持繼續運作或由計劃參加者自行管理等等。 - 主題研究
研究項目 研究簡介 社會資本量表制定 (2012-2013年) 為有效評估計劃所達致的社會資本成果,基金參考了世界銀行就社會資本的定義、基金第二次研究及評估所使用的工具,及基金發展社會資本計劃的經驗,於2012年底整合出適用於基金資助計劃的「社會資本量表」。 社會資本持續發展量表制定 (2012-2013年) 為有系統評估計劃在資助期屆滿後的持續發展情況,基金參考了研究團隊所使用的工具及6個資助計劃的持份者的意見後,於2013年6月完成制作「社會資本持續發展狀況問卷」。 樓長計劃社會資本發展成效及模式研究 (2012年) 基金秘書處在基金十周年期間,推展「樓長運動」,藉此加強社區人士認識樓長的功能和公開表揚他們的貢獻,同一時間,基金秘書處對樓長策略進行了一次實證的研究,結果引證有推行樓長計劃的社區,人情味特別濃。 「社、福、醫」社會資本發展計劃成效及模式研究 (2014年) 參考「樓長計劃社會資本發展成效及模式研究」的成功經驗,基金秘書處於2014年進行「社、福、醫」社會資本發展計劃成效及模式研究。是次研究的目的是希望有系統地了解基金資助的「社、福、醫」社會資本發展計劃的成效及總結其有關的介入模式,當中研究的範疇包括:有關計劃的社會資本發展成果、計劃對提升受訪者健康的關係,以及其社會投資回報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果效。
研究結果:- 計劃的參加者及義工在各項社會資本範疇均有不俗的表現。如以10分為滿分,計劃受訪者的所有社會資本範疇均取得5分或以上,當中以「信任及團結」、「社會凝聚和包容」及「資訊及溝通」三個範疇表現最佳。
- 根據 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12) 的量表分析結果顯示,如受訪者參與計劃愈頻密及成為計劃成員的時間愈長,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平均分及精神健康狀況平均分會愈好。當中,參與計劃兩年或以上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況平均分 (52.3分)更高於衞生署及香港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系於《二零零三至二零零四年 人口住戶健康調查》所發表的整體香港的精神狀況平均分 (50.3分)。此反映計劃成功提升受訪者的身體及精神健康狀況。
- 基金資助的「社、福、醫」社會資本發展計劃所產生的社會投資回報比率為1:4.3 (港幣1的公帑資助計劃:為社會帶來港幣4.3的回報價值)。當中,港幣1.5是整體社會受惠;港幣2.8是計劃直接參加者受惠。
社會資本發展線制定 (企業/其他團體篇) (2015-2016年) 基金由2002年成立自今,其中一項目標為推動各階層、界別和羣體的融和,從而發展一個關懷互信、融洽和諧的社會。
為有效評估參與的「企業/其他團體」發展社會資本的成效,基金因應各界別社會資本發展的特色,制定了社會資本發展線,評估包含六項社會資本範疇,每項範疇均包含四個發展階段。
此套發展線自2016年起,已成為「社會資本動力獎」嘉許計劃的評審準則,讓社會各界共同見證及分享香港建立社會資本的成果。基金2013-2016年整體社會資本成效研究 (2016年) 基金邀請各資助計劃的直接參加者及義工在參與計劃前、中及後期填寫由基金制定的「社會資本量表」,以評估計劃所達到的社會資本成效。基金在2016年進行第一次大型的數據分析,以了解整體基金資助計劃的社會資本發展表現。
是次評估範圍涵蓋量度社會資本的六大範疇,包括「社會網絡」、「互助和互惠」、「信任和團結」、「社會凝聚和包容」、「社會參與」和「資訊和溝通」。
評估結果:- 整體來說,受訪者的整體社會資本在參與計劃後有所提升,由參與計劃前的33.049 (以50分為滿分)提升至參與計劃後的35.056 (升幅:6.07%),並在統計學上有明顯分別。
- 與參與計劃前相比,受訪者在參與計劃後如遇到困難/問題時,會從更多不同途徑尋求幫忙,當中受訪者尋求「非政府組織」(14.6 %)及「政府部門」(13.5%) 幫助的升幅最高。此反映社會資本計劃能配合正規社會服務,促使有需要人士懂得向適當的服務機構求助。
- 受訪者的「各項社會資本範疇」及「整體社會資本」前後測的改善與其抗逆力 (即「成功通過不同網絡解決困難/問題」)有正面的關係,此正好驗證了基金資助計劃能通過協助受訪者發展社會資本,提升其抗逆力。
- 參與基金資助計劃一年或以上的受訪者中,43.8%受訪者由直接參加者轉化為在計劃中參與最少一項義務工作,此反映計劃成功促使參加者由服務接受者轉化為服務提供者,其個人能力得到提升,甚至在計劃中扮演當家作主的角色,例如參與計劃義工服務的統籌、協助計劃成立及運作自務小組等。
各區基金資助計劃社會資本發展狀況分析 (2017年) 為有效評估計劃所達致的社會資本成果,基金於2012年底整合出適用於基金資助計劃的「社會資本量表」(「量表」) 供各基金資助計劃進行評估,以了解計劃對提升直接參加者及義工的社會資本的成效。是次分析涵蓋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基金資助計劃在各區發展社會資本的狀況。
分析結果:- 96項計劃的受訪者在參與計劃後,其各項社會資本範疇及整體社會資本的分數均有所提升。
- 離島區、九龍城、沙田及馬鞍山,以及北區的受訪者在計劃完結後的社會資本分數均相對較高。
- 東區及大埔的受訪者在中期及完結後的社會資本分數均相對較低。
社會資本發展線制定 (社會福利服務團體篇) (2018年) 基金由2002年成立自今,其中一項目標為推動各階層、界別和羣體的融和,從而發展一個關懷互信、融洽和諧的社會。
為有效評估參與的「社會福利服務團體」發展社會資本的成效,基金因應各界別社會資本發展的特色,制定了社會資本發展線,評估包含六項社會資本範疇,每項範疇均包含四個發展階段。
此套發展線自2018年起,已成為「社會資本動力獎」嘉許計劃的評審準則,讓社會各界共同見證及分享香港建立社會資本的成果。新公共租住房屋社區支援計劃模式研究 (2018-2019年) 行政長官在《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為確保所有新屋邨在入伙時,均有足夠及適切的服務,協助新屋邨居民建立互助網絡,透過主動作出規劃,資助建立社區支援網絡項目,使新屋邨社區支援計劃常規化,以協助新入伙的居民及家庭盡快融入社區。
在這新措施下,局方由2019年4月開始透過基金,將新屋邨社區支援計劃常規化,以協助新入伙的居民及家庭盡快融入社區。
基金綜合了近年資助計劃協助新社區居民建立互助網絡的經驗,發展出「新公共租住房屋社區支援計劃模式」。有關模式闡述在新屋邨社區內以社會資本發展的角度出發,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如何善用地區內已有的資本或優勢,並透過與不同政府部門及跨界別持分者的協作,為新屋邨居民建立一個較全面的社區支援網絡。
有關研究的結果已納入《新公共租住房屋社區支援計劃申請指引》,供申請機構參考。基金2016-2019年整體社會資本成效研究 (2019年) 基金邀請各資助計劃的直接參加者及義工在參與計劃前、中及後期填寫由基金制定的「社會資本量表」,以評估計劃所達到的社會資本成效。基金在2019年進行第二次大型的數據分析,以了解整體基金資助計劃的社會資本發展表現。
是次評估範圍涵蓋量度社會資本的六大範疇,包括「社會網絡」、「互助和互惠」、「信任和團結」、「社會凝聚和包容」、「社會參與」和「資訊和溝通」。
分析結果:- 基金資助的計劃能有效地提升受訪者的整體社會資本(升幅:9.9%)及各社會資本範疇;
- 2019年的前測及後測的整體社會資本分數相對2016年的數據較低,惟2019年的前後測改善幅度比2016年為高。當中,「建構社區能力」、「社會共融」及「跨代共融」計劃對提升受訪者的社會資本發展的成效相對較高;
- 基金資助計劃有效發展受訪者的正規及非正規的社會支援網絡,以及提升其「抗逆力」;及
- 參與計劃有助提升參加者對新社區的歸屬感。
逆境期間的社會資本發展與抗逆力 (2020年) 是次評估旨在有系統地分析「逆境」對基金資助計劃社會資本發展的影響,有關分析會以2019年進行的第二次大型數據分析的結果進行比對。是次評估涵蓋量度社會資本的六大範疇,包括「社會網絡」、「互助和互惠」、「信任和團結」、「社會凝聚和包容」、「社會參與」和「資訊和溝通」。
評估結果:- 在「社會事件及疫情」影響下,曾參與「整個」基金資助計劃推展期的受訪者的整體社會資本及各社會資本範疇在參與計劃後依然能保持提升,而且其升幅更比2019年的分析為高;
- 如受訪者只經歷一半基金資助計劃的推展期,其整體社會資本雖然依然有所提升,但是其升幅卻比2019年的分析為低 (由7.2%降至5.2%)。當中,「社會網絡、互助和互惠」、「信任和團結」及「社會凝聚和包容」都出現類似的情況;及
- 「社會事件及疫情」並沒有影響受訪者「社會參與」及「資訊和溝通」的發展,其升幅更高於2019年。
基金2019-2022年整體社會資本成效研究 (2022年) 基金邀請各資助計劃的直接參加者及義工在計劃推行期間填寫至少兩次由基金制定的「社會資本量表」,以評估計劃所達到的社會資本成效。基金在2022年進行第三次大型的數據分析,以了解整體基金資助計劃的社會資本發展表現。
參考過去兩次大型數據分析,是次評估範圍繼續量度社會資本的六大範疇,包括「社會網絡」、「互助和互惠」、「信任和團結」、「社會凝聚和包容」、「社會參與」和「資訊和溝通」。
分析結果:- 參與基金資助計劃顯著增強了參與者在社會資本六個範疇及整體社會資本的評分(升幅9.2%)。當中,「社會網絡、互助和互惠」、「社會參與」及「資訊和溝通」三個社會資本範疇的升幅比較突出;
- 與第二次大型資料分析相比,「信任和團結」範疇有明顯的改善幅度,表明項目有效增強了直接參加者及義工的信任與團結;
- 不同計劃類別的比較顯示,所有參與者在計劃後測的「整體社會資本」得分均有提升,且在統計上顯著。特別是「跨代共融」、「家庭及兒童發展」及「長者支援及充能」為發展模式的計劃在發展參加者社會資本的效果更為顯著;
- 參與基金資助計劃有效發展計劃參加者的正規及非正規的社會支援網路,亦增強了計劃參加者的「抗逆力」以及對社區的歸屬感。